甘肃开展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双审”工作综述(下)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
正是着眼于“县域治理”这一国之命脉,甘肃深入开展的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双审”,为陇原大地带来了一股干事创业的清新之风,推动着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审计署有关专家在甘肃调研时曾说,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甘肃在县区一把手中开展的“双审”,抓住了县域治理的根本,是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问题导向入手,牵住县域治理的“牛鼻子”
县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县域发展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大局。
从甘肃省的情况来看,县域GDP总量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虽然略低于全国水平,但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末,县域GDP总量几乎占到全省的半壁江山。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加大了改革的力度,一大批审批事项下放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速,承载大量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任最终都落在了县区,县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县域还存在着底子薄、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加上一些地方权力运行监管不到位和制度建设滞后,使得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制度体系建设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从更高的站位来审视这一问题,并下大决心从根本上探索县域治理的治本之策。
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才能实现对县域治理的有效突破?甘肃开展的“双审”为我们破解这一重大课题探索出了路子。2013年开始的“双审”立足从严治县,以促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前提,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推进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根本,着力在强基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县域治理的关键是一把手,一把手问题解决好了,县域发展就有了强大的“火车头”,这是记者在调研时最深切的感受。甘肃开展的“双审”聚焦县区一把手权力运行,把对党政一把手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和廉政建设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通过审计工作的大检查、大培训、大整治,着力在揭示发现重大问题线索和查处大要案上下功夫,在整章建制、提升工作的质量效益上求突破,从而达到对县域权力运行的全方位监督,实现对县域治理的有效跟进。
问题审出了,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2014年7月,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由省纪委牵头,联合组织、审计等部门对2013年实施“双审”的23个县区46名书记、县区长逐个进行约谈,对审计出的2000多个问题挂号销账。通过对一把手的“曝光亮相”和倒逼问责,来树立标杆,加大县域治理的规范化进程。
被列入我省第二轮“双审”的永靖县委书记尹宝山深有感慨地说,“双审”结果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严重和危害,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县委书记一定要做出样子来,带出好作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正气、讲规矩,凝聚县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合审计整改报告,永靖县集中开展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资金运行;严肃工作纪律,规范民生政策落实;严格招投标程序,规范项目工程建设;严格政府采购,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等四大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推进了县域治理的健康发展。
省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主任苏琦认为,在“双审”工作中抓住县区一把手,就牵住了“牛鼻子”。县委书记以上率下、履职尽责,推而广之、层层带动,工作纪律和风气就会大大改观,县域治理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立足长远发展,夯实县域治理的根基
习近平同志在甘肃考察工作时指出:“各级党委要把作风要求融入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全过程”。作风建设是班子建设的重头戏,对市县尤为重要。通过“双审”,暴露出的作风问题如主观意志、不守规矩、贪大求洋、虚夸冒报等值得我们警醒。通过“双审”堵塞漏洞、强化管理,走出制度治本的新路子势在必行。
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一些地方乱象丛生的政治生态,甘肃的“双审”始终把促进县域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作为重点。通过揭示问题,及时发现管理漏洞,提出审计建议,把每一次审计都作为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现场教育,做到审计一个,规范一个,审计一次,规范长期,使县域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担当着重大责任的一份份情况翔实的“双审”报告,如同一份份分量沉重的“体检报告”,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分析和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查实情、揭真相、提建议、促整改,为党政主要领导正确决策、强化内部管理提供基础服务,从而持续推动县域治理的改革和完善。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伴随着“双审”的深入开展,一项项堵漏洞、补短腿、防风险的规章制度破壳而出,为完善县域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据统计,全省“双审”的43个县区已制定出台各类制度办法近960多项,县均20多项。
张掖市先后制定出台了92项规章制度,从议事决策、廉政纪律、预算编制、公务支出等方面堵塞漏洞;武威市政府印发《加强财政资金拨付时效监管暂行办法》,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渭源、平川等县区积极采纳审计建议,在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财政分配“蛋糕”的同时,完善财政、审计、监察“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
陇西、张家川等县制定了县级预算管理综合绩效考评、财政性资金审批管理、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算审核管理、盘活存量资金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有效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认真总结两年多“双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甘肃省市州、县区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审计实施办法》即将面世,县域治理的路子将会越走越宽。
著名区域经济学专家、兰州大学教授高新才认为,甘肃开展的“双审”,立足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抓住了权力运行的根本,出重拳、强基础、建机制,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有效提升了县域治理的整体水平。
计利当计天下利。全面开展市州、县区党政一把手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双审”工作,打造坚强的领导班子,筑牢执政的铜墙铁壁。面对时代的呼唤,省委吹响了进军的号角,一幅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壮丽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本报记者卢吉平沈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