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作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和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根据“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总要求,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全省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着力打造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努力构筑坚实的生态安全、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三大体系,促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加强生态建设 筑牢安全屏障
甘肃脆弱、复杂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为此,我省近年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2013年至2016年,全省在生态建设过程当中,落实中央及省级林业投资204.68亿元,有15个重点林业项目纳入全国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同时,争取国家批复祁连山、“两江一水”和渭河源区等三大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基本形成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区为生态综合治理主战场的战略规划体系。
在造林绿化方面,我省着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切实提高了我省重要区域、重点地段造林绿化的层次和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1.33%,林地面积达到1.57亿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
生态建设的成效,离不开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我省坚持抓法治、严保护,切实加强资源管理力度,在推进林业普法立法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林地林权管理。2013年以来,全省查处林政案件1.17万起,查处率达99.56%。全省各类建设工程共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2.24亿元,建立森林植被恢复点402个,恢复森林植被13.85万亩。同时,我省对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并且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沙尘暴监测预警等工作,林业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青山绿水两相映,水是生态建设的关键。我省不断加强重点流域生态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与“十一五”末相比,“十二五”末,全省用水总量由122亿立方米下降到11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提高到0.54;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58.8%提高到73.2%。
近几年,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甘肃这片缺水的土地上频传与水有关的喜讯——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3.3亿立方米,青土湖形成了22.36平方公里的人工季节性水面,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到3.08米,形成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黑河流域治理成效不断巩固,自2000年国家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我省累计向下游输水170亿立方米,内蒙古东居延海自2004年以来连续12年不干涸;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加快实施,规划内灌区节水改造、河道恢复与归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月牙泉周边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减缓。
着力改善民生 提高保障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川秀美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是我省生态建设的努力方向。
我省是全国苹果、花椒、核桃、油橄榄、酿造葡萄等经济林果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的条件好、潜力大。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以千万亩优质林果基地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建设,加快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种苗花卉、木本油料、森林生态旅游、沙产业等为主的六大林业产业,增加绿色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帮助农民增收。
截至2016年底,全省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2180.2万亩,总产量达到680.42万吨,总产值达到276.7亿元。此外,生态旅游、苗木产业等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林业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城乡就业的重要途径。
2013年以来,我省还依托各项生态工程和各类林业产业,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提升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从2016年开始,我省又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扶贫,选聘5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2万名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落实下达林业管护补助费1.6亿元。
在生态建设中,我省坚持抓民生办实事,持续改善林业基础建设,全力组织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截至目前,全省3.28万户林业棚户区改造已全部开工建设,林区职工户均住房面积由32平方米提高到75平方米。同时,国有贫困林场饮水、道路、电网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林区道路686公里,解决了11.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配置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系统3609套,以及急救车和车载设备。
坚持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新形势下,生态建设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改革创新。
我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并通过国家验收。
去年,为加快推进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促进国有林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省制定了《甘肃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突出生态公益性改革方向,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全面部署和启动了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我省林业部门组织制定了《甘肃省湿地产权确权试点工作方案》,酒泉市肃州区和甘南碌曲县湿地产权确权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我省还在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探索创新、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等举措,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林下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率先在国内开展家庭林场认定登记及工商注册,大力培育林业合作社,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创新开展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及抵押贷款,林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引导推进林权流转,有效促进了林业规模化经营;全省农村林业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林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探索农村林业改革,泾川和康县两个集体林业改革试验示范区被国家确定为“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试点”,创新推进“三权分置”工作,在明确林地经营权权属的同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规范林权流转,促进林业规模经营。
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70.95亿元,全省林业合作社达到2850个、家庭林场632家,实现林下经济产值68.23亿元。 (记者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