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建示范园传承"手工活":扶残帮困留住"乡土味"

20.07.2019  00:11

  

7月18日,陇原巧手创意文化示范园开园仪式在兰州邓家花园举行。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7月19日电 (记者 魏建军)“我要在这手工行业饿死了。”从事“针线活”20多年的甘肃手工艺人耿小宁的这句话,戳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她感慨道,曾经改行的心思时刻都有,做的东西没人要,好多次发朋友圈想要放弃……最后,在大家的点赞和鼓励下,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陇原巧手创意文化示范园开园仪式18日在兰州邓家花园举行,耿小宁担任该园总经理并兼任党支部书记。“我的儿子也是一名残疾人,这么多年,带着他走南闯北,打工到处没人要。来这学习的残疾孩子都不收钱。”20多年的摸爬滚打,耿小宁深知残疾孩子的内心世界。

  

 图为嘉宾欣赏“巧手们”手工制作的作品。 魏建军 摄

  事实上,陇原巧手创意文化示范园已试运行近三年,每年举办各类创就业活动及文体活动几十场,累计吸引各届人士数万人次参与其中,帮扶全省贫困妇女、手工艺人、非遗传人等逾千人。

  正式开园后,该园区将以非遗手工艺和民间手工艺普及、培训、推广为主线,打造完整的文创产业链,突出甘肃特色、巾帼特色,使产业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地标。

  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未来四方集团董事长瞿金叶表示,通过高规格的大型活动对陇原巧手工艺品进行宣传推广,将独具甘肃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远销美洲及澳洲,运用各大商协会的渠道优势,打通贫困地区土特产品销路,多渠道对接各类资源,盘活市场促进流通。

  “陇原巧手”泛指用手工编织陇原特色小产品。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手工艺品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刺绣、荷包、剪纸、面塑、泥塑、草编、纸织画等各具特色。“陇原巧手”妇女手工编织最初由甘肃省妇女联合会发起。

  兰州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刘世英表示,通过“陇原巧手创意文化”品牌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不断拓宽妇女手工产品的营销渠道,做大做活甘肃妇女手工编织产业,帮助更多贫困妇女实现灵活就业、脱贫致富。

  甘肃是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心灵手巧的陇原儿女创造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在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陈建恩看来,随着经济发展,海内外市场对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有强烈的需求。

  他表示,传统的纹样、传统的家族传授的手工技能也面临着传承断裂的风险,老乡们很少意识到,这些随手为之、利用边角料就能完成的手工作品里,蕴藏着脱贫致富的路径。而大学生们往往把这些民间工艺视为“小道”,难以俯下身子去做这些素材收集、资源整合、集中运作、发掘市场的工作。

  陇原巧手创意文化示范园正是在盘活文化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打通乡村生产力与市场需求之问的通道方面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为开发民间文化元素形成扶贫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为甘肃精准扶贫、文化扶贫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陈建恩分析称,在乡村发展的起步阶段,农民与乡土的关系一直是核心问题,“离土又离乡”到外地打工,“离土不离乡”在本地创业,“离乡不离土”在外地参加集约化农业生产,都是已经广泛实现的模式,但不离乡土、植根乡土的发展模式则需要更大的智慧、更广阔的社会力量支持、更强的组织力量和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他说,示范园的建设是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大学生拥有设计、市场、组织、文化各方面的训练,但缺乏实际运用的历练和整合训练。在该园区建立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也是学校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