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川打造“西部陶都” 千年陶瓷借丝路远航

10.10.2015  10:54

  中新网兰州10月10日电(刘玉桃)9日,第三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于甘肃平川开幕,甘肃平川区长胡建伟表示,平川将借助“一带一路”新机遇,利用平川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特殊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开拓中亚、西亚及中东欧国家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广阔市场,畅通陶瓷产品销路,实现千年陶瓷“远航世界”。

  本届峰会主题为“多彩丝路、陶醉平川”,旨在展示丝路陶瓷文化,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优化平川陶瓷产业,持续打造“西部陶都”。

  胡建伟表示,平川借助“一带一路”将本地陶瓷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甘肃平川陶瓷历史文化,同时引进海外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形成甘肃特有的个性化产品,真正做大做强平川陶瓷品牌。

  平川地处甘肃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拥有千年制陶历史文化,境内陶土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主要分布在距中心城区50公里范围以内,粘土、长石、石英砂、石灰石等矿藏储量大,各类陶土测算储量在40亿吨以上,大都裸露地表、开采成本低,完全能够满足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和工艺美术陶瓷等多种陶瓷产品类型的生产需求。

  本届陶瓷峰会,邀请国内的经济专家、陶瓷专家、行业精英等,把脉论证平川陶瓷产业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以及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集聚项目、产业、人才、技术和服务,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同时突出平川特色,秉承千年制陶文化,坚持地方文化和产业的融合,打造“西部陶都”。

  近几年,平川陶瓷经过不断发展,陶瓷产业配套日趋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陶瓷产品结构逐步优化。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并建成综合性陶瓷建材交易市场,成立了陶瓷研究中心和制陶工作室。

  胡建伟表示,为了提高陶瓷产业的附加值,平川区坚持品牌发展原则,走出“贴牌”生产误区,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重视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将工艺与日用结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日用陶瓷产业,积极研发适宜周边少数民族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风俗习惯和审美特点的日用瓷器,形成自身特色,走差异化路线。

  多年来,随着陶瓷艺人年龄增大,年轻一代外出打工或步入大学,陶瓷制作工艺传承断代。胡建伟表示,为解决陶瓷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平川成立了雄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开设陶瓷专业,为千年陶瓷传承培训专业人才。

  胡建伟称,今后,平川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友好合作,创办一批“产学研”基地,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产学研”基地,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建公共创新平台或自建研发中心,加快形成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通过以点带面放大辐射示范效应,争创知名品牌,集聚技术优势,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实化和产业化。

  同时,拓展陶瓷产品市场,以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政务信息化进程为契机,立足于“互联网+陶瓷”模式,建立统一的陶瓷产业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研发、产品、产销等各种信息,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并打通网络销售渠道。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马赛克专业委员会会长、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芯红表示,通过两届峰会的举办,平川陶瓷品牌逐渐走向世界,“平川陶瓷从不知名、不了解,渐渐发展壮大,推动产业发展,布局日渐合理。如今平川陶瓷门类齐全,向多元化发展,产品品质、档次也明显有所提高,产品由初期的粗糙到如今富有创意、特色、个性。

  目前,甘肃平川区规模陶瓷企业已发展到了15家,拥有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墙地砖生产能力近2000万㎡,总产值突破5亿元,陶瓷产品销售已覆盖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新疆等省区的大部分市场。(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