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藉智谋发展 专家“论道”崆峒山

28.07.2015  10:07

  中新网兰州7月28日电 (崔琳)27日,考古、旅游、农牧业、经济学等多领域的专家,汇聚道教圣地——崆峒山“论道”当地文化传承、旅游推广、产业发展、扶贫攻坚各个方面的转型之路。

  平凉市市长臧秋华介绍,甘肃平凉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重镇,其道源文化、皇甫谧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平凉崆峒武术更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此番专家集中“献计”平凉发展,系当地官方举办的全媒体“问道崆峒”融合报道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整个“论道”过程中,关于甘肃平凉“旅游景区如何留住客人”、“特色农产品如何打响丝路经济带”等话题引来多方关注和热议。

  经过两个多小时思维的“激情碰撞”,专家们先后提出“陕西法门寺,甘肃大云寺”、“朝拜西王母、养生延寿命”的口号,在旅游方面欲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在精准扶贫方面则力推“家庭农场”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就业脱贫;还寄语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省内外知名农畜牧产品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东风,走出国门,进入中亚地区,实现新时代的“走西口”。

   谈产业:建议平凉农畜产品“走西口

  甘肃农业大学原农史与农耕文化研究会会长胡云安认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如火如荼的建设,甘肃作为农业大省,其传统农产品、畜产品走出国门、进入中亚诸国是目前难得的机遇,而平凉特色文化的发源地是泾河流域,它与渭河是黄河的母亲河,这里产生了中国最早农耕文明,畜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交织,这里亦该谋求农产品、畜产品“走西口”。

  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含琳教授则建议,“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农业和畜产品,可以一路向西,走出国门去争取市场,赚来外汇。

  经过多年培育,部分平凉农产品、畜产品在品牌影响、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日趋成熟,但是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严重地积压了利润空间。而新时代、共建丝路经济带的背景下,平凉可与中亚诸国建立起联系,使得这些产品走西口”具有可行性。

   谈旅游:深挖文化历史资源 提升景区知名度留客

  “包括道源名胜崆峒山在内的平凉许多景区,面临客人早来晚走,过夜游客稀少,门票收入有限,其它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差,如何破解?”平凉市旅游局局长蒙银奎抛出问题。

  兰州大学教授杜斗城回答,景区发展不能只是一味地盯着门票收入,首先要明确景区的区域属性和定位。比如平凉提出了“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平凉大云寺”的定位,他认为这样的定位不够准确,“西有莫高窟、东有崆峒山”就比较准确有可比性,而“陕西法门寺、甘肃大云寺”是对泾川大云寺的明确定位。

  他还建议甘肃景区管理者走出去,学习比如少林寺等全国知名景区的管理经验。他举例说,河南少林寺为了解决能够留着游客的问题,在山顶开展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大型节目,演出场景有僧人习武禅修、诵经唱曲等场景。那么,崆峒山能否以“皇帝问道”为主题,以崆峒派武术等内容搞一些演出呢?

  “甘肃省的许多景区关起门求发展的思路已经行不通了。”杜斗城还提出,要解决一些景区的联动发展问题。比如和陕西合作开通法门寺-大云寺一日游线路,借法门寺带动大云寺发展。

  此外,杜斗城还表示,“朝拜西王母,养生延寿命”等民间传说同样是平凉吸引游客的资源,虽然台胞每天都要来朝拜,已成为一个品牌,但力度还不够,要继续发掘其文化背景,整合资源吸引大量的内地游人。

   谈“精准扶贫”:推“家庭农场”助农脱贫

  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建平认为,所谓精准扶贫的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没有农业现代化,其他现代化无从谈起;没有农民富裕,其他富裕都是空话。

  吴建平指出,那些没有脱贫或者脱贫又返贫的人,要么资源有限、要么能力有限。好在目前政府把精准扶贫作为政治任务实施,五年前,有关专家指导平凉推出“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兴农业形态转型,以此实现精准扶贫,目前收益较好。

  吴建平解释,村里的养殖大户要发展一个100头至500头不等的“家庭牧场”,仅靠一家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们需要雇佣工人,这样一来可以带动扶贫对象充分就业,每月至少有两至三千元收入。

  “只有实现充分就业,才能真正脱贫。”吴建平说,就业可以让贫困人群改变观念,提高技能从而走向致富。

  此外,吴建平表示,专家共同把脉平凉发展,这个活动很新颖,促使不同领域的专家及平凉地方官员对当地主导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的策略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这样有助于找出问题,传承优势,促使平凉更好地创新、发展。(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