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商推进“放管服”工作综述
简政放权:该减的一律精减,能放的一律下放
这5年,甘肃工商直面体制转换、制度创新、理念更新、模式换档的重大挑战,面对能力不足、创新滞后、协调不畅、结构老化的实际困难,自我革新、自加压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深化改革中浴火重生,在创新协调中树威立品,为全省“放管服”的推进树立了全新标杆。
这5年,我省工商系统以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率先转变职能、勇于实践探索,用实绩丈量着深化改革的坚定步伐:
2012年7月,省工商局围绕简政放权,选定16个课题在基层试点,为整体改革发现问题、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是全国工商系统较早探索登记制度改革的省份之一。
2014年3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甘肃工商以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为切入点,先后推行了年报、“先照后证”、“一址多照”等改革举措,持续优化注册流程、降低准入门槛、改善“双创”环境。
2015年2月2日,西北地区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三码”营业执照在甘南州颁发;6月1日,“三证合一、一照三码”改革在全省铺开;9月30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如期推行。2016年8月1日,在嘉峪关、张掖、白银、定西4市开展简易注销登记试点;9月14日,“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实施;12月1日,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实现“两证整合”,简易注销程序在全省推行;2017年9月1日起,我省又将提前全国1个月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推进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2012年以来,省工商局先后5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已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由201项减为15项,减负达92.5%。
权力的减法换来的是市场主体发展的乘法。甘肃工商以刀尖向内、自我革命的态度,带动了相关部门审批制的改革,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极大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的热情,各类市场主体放量增长。
据统计,从2012年底至2017年3月底,我省总计新增市场主体95.27万户;市场主体总量由改革前的81.18万户发展现在的143.99万户,增幅达77.37%;注册资本总额由改革前的6938.05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38万亿元,翻了3.43倍。
放管结合:释放活力与规范秩序齐头并进
放权是“破”,重在释放活力,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和新潜力;监管是“立”,重在规范秩序,为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提供环境保障。
省工商局确定2015年为“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2016年为“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2017年为“改革创新深化提升年”,借助“互联网+”的春风,着力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
2016年下半年,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甘肃工商整合各部门涉企信息,建成运行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模块,已累计公示企业信息1454万条,其中异常名录信息11.02万条,行政处罚信息1.16万条,抽查检查信息5.04万条,系统累计访问量达2.3亿人次。2015年度全省企业信息公示率达到95.89%,名列全国第2位。随着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抽查检查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小微企业名录等功能作用的发挥,企业信息归集于一网、企业信息公示共享于一网、企业失信惩戒于一网的“全国一张网”建设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数据的归集共享,大大推动了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省工商局与省发改委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与22个部门建立了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已交换信息836万多条。工商部门公示了包括企业登记信息、年报信息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消费维权、“守重”公示、驰(著)名商标、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信息。各相关部门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银行贷款、授予荣誉等方面,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予以限制或禁入,2016年全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标记经营异常状态的市场主体30.71万户,已对5333名失信自然人在企业任职中予以限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格局初步形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在成为社会约束失信的“天网”,政府惩治不法的“法网”,企业诚信建设的“金网”。
创新监管方式是实施“严管”的重要一环。2015年5月,省工商局建立了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专项整治、投诉举报、数据监测为补充的市场监管机制,在全国首个推出“单随机”抽查检查机制。2016年11月,省政府审议通过省工商局代拟的《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随机抽查办法》,又将“单随机”升级为“双随机”。
制度约束先行,管理监督同步。在双归集、双随机、双告知、双公示等新型监管制度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甘肃工商努力发挥数据资源优势,开展数据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加强监管风险监测研判,为推动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探索了一条“陇原路径”。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创业创新过程更加顺畅。
2015年11月,省工商局在全国首创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融资模式,形成了“政府+银行+保险+企业”的互助担保贷款机制,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一年多来,已累计为2498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95.6亿元。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全面推行,优化和再造了工商业务流程,使工商登记业务能100%在网上流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能100%在网上运行,办证时限由15至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正在实现“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条块分割”向“整体联动”、“群众来回跑”向“部门协同办”的可喜转变。
“放管服”的协同推进,正在竭力消除市场的“冰山”、帮助跨越转型的“火山”、协调打通融资的“高山”,我省非公经济迎来了又一个蓬勃发展的 “春天”。
2012年5月,省委省政府把非公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商局。5年来,省工商局先后报请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等4份文件、共112条政策,全力促进非公经济增量提质。截至2016年底,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38.1%提高到了47.6%,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全省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38.42万户,比“十一五”末增加77.08万户,增长125.66%;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比“十一五”末增加237.94万人,总量达到415.43万人,增长134.06%。我省非公经济当年实现地方税收208.14亿元,占地税总额的48.37%。工商部门全年共扶持7355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完成省政府目标的184%,2014年以来,全省累计扶持“个转企”达14080户。
此刻,古老的陇原大地正在发生深刻而精彩的嬗变,甘肃工商将继续在改革大潮中聚精会神、奋勇攻坚——2017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名称登记制度、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企业简易注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双百”、企业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一系列改革事项和监管措施或已实施或将陆续呈现,从而持续打造一个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甘肃工商“升级版”。
振兴发展实践之路,陇原红盾熠熠生辉——甘肃工商的辛勤耕耘,心系的是陇原2800万群众幸福富裕同步小康的梦想之花、创业创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