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安好——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灾区采访手记

23.07.2014  19:14

  中国兰州网7月23日消息  有一种痛彻心扉并非沉沦哀叹,有一种纪念苦难叫做走出苦难。连日来,记者在甘肃岷县、漳县采访灾后重建,深切地感到,在这片贫灾叠加的大地上,如石头、小草般坚强普通的灾区干部群众,正在努力为明天撑起一片蓝天。

  “未来的我:你好!我想你很帅、出名,有自己的家庭。你应该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骑着骏马在奔驰,非常幸福。”这是岷县十里镇下庄村一位参加“暑期快乐学校”的9岁男孩张建强写的作文。

  走进这所由8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办的“暑期快乐学校”,孩子们流畅地说着略带乡音的普通话,落落大方,围拢到记者面前纷纷要求接受采访。他们述说着“长大要当发明家,发明一种机器阻止地震和海啸”等梦想,不断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如果不是周边还有正在重建的房屋,根本感觉不到这是在灾区。

  “孩子是灾区的未来,他们不该笼罩在灾害的阴影下,而应当快乐成长,放飞梦想。”来自西北师大的大学生志愿者何凯鹏说。

  像这些志愿者一样,为了灾区的明天,许多干部、群众吞咽苦难,努力撑起一片蓝天。

  7月22日是岷县漳县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一大早,岷县梅川镇永星村40岁的村支书包供同就带着20多个村民下了山,到洮河岸边的西江镇取经,学习盖抗震房的经验。

  他们的身后,是机器轰鸣、一派忙碌的集中安置点。那里,曾是村里的一片坟地。包供同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最初就安眠在那里。在这座陡峭的高山之上,地质、建筑专家反复勘察,适宜集中安置的地点就只有这面山坡了。为了早日重建,为了一村百姓的生命安全,包供同咽下泪水,带头迁走了亡妻的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