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寺沟乡依靠群众重建家园
中国甘肃网8月19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记者 裴军强)寺沟乡地处岷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流域总面积253.7平方公里,辖16个村106个村民小组,5567户22498人,耕地面积3.98万亩,人均耕地1.88亩。“7·22”地震中住房倒塌616户3018间,严重受损1844户7284间,一般受损2135户8540间。
寺沟乡灾后重建工作围绕全乡“一二四”重建思路:围绕“一个中心”(重点小城镇建设),打造“两条主线”(国道212线、省道210线风貌改造),突出“四个重点”(八步川、绿沙两个集中安置点和立林、杨家堡两个异地搬迁点的建设改造),高标准完成2350户住房重建及2190户住房维修任务,强势推进了八步川、绿沙两个集中安置点建设,掀起灾后重建新家园的热潮。
安置点建设过程中,县包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进行安排部署,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乡党委及时研究成立了绿沙村集中安置点协调领导小组及八步川村集中安置点协调领导小组,分别由乡人大主席和乡长挂点,选派两名副科级领导担任安置点建设负责人,调整加强集中安置点干部配置,选派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到点指导,形成了逐级靠责任,逐级抓落实的良好机制。抽调建筑专业干部及骨干力量,担任现场“四员”(技术指导员、质量监督员、安全生产员、现场负责人),严把技术、质量、安全建设关。
在建设前期,八步川村先后召开群众见面会议5次,绿沙村召开群众见面会议4次,多次进行政策宣传,就安置点规划向群众征求意见,对群众反映合理的7条意见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保证了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在安置点土地置换、住宅分配等关键环节中,紧紧依靠群众,通过乡村干部讲解政策,群众自发宣传,群众做群众的工作,把决策权力交给群众,研究制定了重建方案及住宅分配方案,并及时抽号到户。在工作流程中,两个安置点上均推选出10户威信好,有技术,热心公益事业的重建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安置点建设各项决策及政策宣传,让重建工作公开透明,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在安置点建设过程中,绿沙村实行“领导挂点、干部帮户”的制度,科级领导“一人一点、分区包干、联管结合、率先示范”,形成“挂点领导联系乡村干部——乡村干部联系党员及建房能人——再由建房能人联系群众进行技术指导”的建房模式。使得党员干部人人都深入安置点的建设工程中,形成从干部到重建户逐级对应负责的机制,有效发挥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职责,要求每名干部每周到所联系的重建户开展工作不少于5次,解决具体问题不少于1件,及时有效地帮助建房群众解决各种问题,使群众建房有了主心骨。按照“就近辐射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培养10名建房能人,每人联系5~6户群众,通过建房能人带动,有效加快了整体建设进度。
在八步川村集中安置点上成立10个建房互助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总协调,乡村干部兼互助小组组长,以每8户群众为一组,成立10个互助小组,在技术、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加快了建房进度。结合“双联”行动,加强与双联单位的对接,建立灾后重建帮建单位体系,争取在资金帮扶上给予困难建房户支持。
安置点建设中,各级干部能担重任,扑下身子,扎实苦干,一线抓重建,一心谋重建,时刻提重建,为保质保量完成安置点建设任务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充分发扬了岷县精神,体现了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