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生命之源”集雨水窖“下岗”了

05.09.2020  22:01

  中新网兰州9月5日电 (张婧 高莹)“刘剑伟把水窖收水口封住了。”村民们奔走相告,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阳坡村,短短三四年内,这件原本“不可思议”的事,如今都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在刘剑伟的带头封口下,村子上还有一些人也陆续将这个号称“生命之源”的集雨水窖用土掩埋,将收水口密封。

  刘剑伟自小就生活在阳坡村,“干旱、缺水”是家乡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甚至成年后的他因此而一心想要离开这里,即使选择背井离乡远赴南方打工,也不愿留在穷苦山区整天为吃水犯愁。

图为刘向信展示自家安装的热水器。 张婧 摄

  说起“吃水难”,刘剑伟回忆小时候搬冰块、挪雪块放进锅里,通过高温消融来取水的窘境,尤其一到旱季,水窖收集的雨水量往往不足以保证一家人的日常所需,“除了省着用,还得重复用”。

  定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曾以贫困出名。当地多为黄土丘陵沟堑,降水稀少,自然条件严酷,有“十年九旱”之说。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称定西是“陇中苦脊甲天下”,直到1982年,定西还被国际荒漠化组织、联合国官员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作家贾平凹在2010年末走访定西时,因其“贫穷的生存现状”为之所触动。他在《定西笔记》中提到,别的地方农民一生要干三件大事:一是给儿女办婚事;二是盖房子;三是为老人养老送终。而定西的农民除了这三件大事,还多了一件,就是打水窖。

  “打水窖”的兴起,取决于20世纪末,甘肃省中东部地区遭受大旱,造成了农业大面积减产、绝收,在此情况下,官方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即每户建立100平方米左右的屋顶和庭院集流面,打两眼水窖,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在田间地头,水窖将沟沟岔岔流下来的雨水引导其中,用来灌溉农田;在房前屋后,水窖通过收水口储备人畜饮用及生活用水。久而久之,水窖的大小和多少,在当地也成为一个家庭日子滋润程度的象征。

图为村民刘剑伟成立的养殖场中,用自来水饲养的黑乌鸡。 张婧 摄

  “每逢下雨,我总要把收水口通一通,保证雨水能顺利流进水窖。”刘剑伟说,起初雨水是浑浊的,要捞去浮在水面的树枝草叶,等沉淀之后,就可以饮用了,而这样的日子,他在2016年就彻底告别了。

  这一年,当地又实施农村供水入户工程,一直受困于水的阳坡村终于通上了自来水,不仅实现村民“水龙头通到灶台旁”的愿望,还激发村民发展养殖业的想法,刘剑伟就是其中之一。

  返回家乡的刘剑伟看到自来水通到自家庭院,计划以合作社形式创建养殖场,他从山东空运黑乌鸡的鸡苗,经4个月的精心饲养,成功孵下绿壳蛋,通过农村淘宝进行线上销售。用自来水喂养鸡的刘剑伟说,“水窖将不再发挥其本质作用,但封住收水口,倒是一个大容量自来水的储备库,以防自来水管道发生意外不能稳定供水”。

  在定西,自“121”雨水集流工程、农村供水入户工程实施以来,当地民众逐步“告别吃水难、喝上安全水”,水窖在他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力日渐消退,但因当地人使用水窖年份久远,加之民众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至今仍有部分农户在花样利用着水窖,以“饮用自来水,窖水喂养牲口、灌溉农田”的方式居多。

  刘剑伟的同村人刘向信今年74岁,他告诉记者,对于吃不惯窖水的人来说,集雨窖水往往会苦涩、胀肚,他还曾专门购买矿泉水招待远道而来、作客他家的亲戚,“现在喝上了自来水,窖水只用于饲养牲口,以及清洗衣物”。

  近年来,定西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改写了当地“干旱缺水灾贫叠加”的历史现象,地表水、地下水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值得一提的是,定西市2019年还被评为“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在这里过20℃的夏天已然成为一种新时尚。(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