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宁县农村土地流转:“死财产”变“活资源”
中新网甘肃庆阳12月3日电 (赵凌艺 侯志雄)甘肃庆阳市宁县位于陕甘交界的黄土高原,与中国许多乡村一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县每年有超过15万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导致耕地种植经济效益低下。然而,自2008年宁县在甘肃首推农村“土地流转”以来,土地经营效益低的状况逐渐改善,不仅农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外出务工农民也纷纷返乡,宁县土地由此人均增收1642元。
土地流转:农民归乡“变”产业工人
宁县官方近日向中新网披露,经过探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该县形成了“流转公司中介型、经营主体直租型、二次流转增值型、土地信用经营型、土地入股分红型”五种“土地流转”的方式。
“最先吃螃蟹”的是宁县焦村镇的任村民生农民合作社,成为甘肃首家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合作社。主要流转方式为村内成立股份制合作社,入社农户以承包地、村民小组以公用地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收入按比例分成,盈余按股分红。
任村民生农民合作社目前共吸纳入社农户203户876人,占全村农户的64%,入社土地2261亩,占全村总耕地的73%,2013年户均收入达到了6499元。
任村村支书杨军是村里“土地流转”的领头人,他告诉中新网记者,现在村里的土地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耕种,分户经营效益很低,所以把土地整合起来集中经营,每户除了土地承包出去的租金收入,还可以按股分红,再加上农民可以在合作社里“打工”,农民的增收效果明显。
目前任村合作社将本村土地划分为120元至5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档次,采取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两种形式,每三年调整一次分红金额,并设置保底分红,每个股东入股不得超过1万元,经营权的流转签约年限也不得超过2028年。
杨军说,“土地流转”后最重要的转变是农民都选择归乡了,在本村本土自家地里“打工”,给招商而来的企业干活,从农民转身变成了“产业工人”。
农民李德合就是任村“土地流转”后参加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员,2007年以前,李德合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李德合老两口在家耕种自家的8亩地,一年种植小麦下来赚不到2000元钱,参加了合作社后将8亩地入股,一家人在自家地的承包企业工厂里“打工”,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1万多元。
如今,“新农村”建设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任村复垦土地860亩,并建成小康住宅区、柏油硬化村道,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工贸、制药、建材等龙头企业,可常年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160多名,实现村内务工收入460多万元。
土地流转中的“技术革命”
宁县“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中,除了任村这样最先吃“螃蟹”的土地入股分红型合作社,还有带来“技术革命”的土地信用经营型“流转”。
土地信用经营型“流转”主要通过基层干部和村组干部的担保和发起,成立村级土地信用社,根据产业发展土地需求,组织社员存入土地,再将土地直接贷给经营主体,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土地经营。
2014年,焦村镇街上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将土地直贷给全球最大的浓缩果蔬汁生产加工企业——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焦村镇街上、高尉村建成了集苹果苗木繁育、果产品加工销售、新技术研发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园。
在示范园建设中,苗木引进荷兰技术,栽植采用欧系矮砧密植集成技术,水肥采用以色列一体化灌溉技术,生产(疏花疏果、病虫防治、果实采摘)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技术,这给宁县四大产业之一的苹果产业带来了其发展史上不小的“技术革命”。
示范园建成后,本村116名农民被返聘,由园区开展现代苹果栽植技术培训,使“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年实现务工收入338万元。
焦村镇通过“土地信用经营流转”的方式,建成的现代化苹果产业示范园,不仅助推了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进程,还为全县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探索出了新的成功经验。目前,全县被带动建成“海升”模式苹果园1012户8200亩。
土地流转:“死财产”变“活资源”
记者了解到,宁县为了确保更好地规模有序“流转”,编制了《宁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规划(2014-2020)》和年度任务计划,确保全县每年以7%的增长速度推进“土地流转”,到2020年流转率达到45%以上。
目前,宁县共流转土地2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近四分之一,主要是通过企业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农户合作经营、生产大户经营四类方式实现的,自“土地流转”以来,农民收入提高达到20%以上。
在流转配套政策方面,宁县出台了对流转土地后的贫困群众优先安排就地务工,优先享受低保的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经营主体,有农机具补贴的惠农政策,在用水、用电、纳税等方面也予以优惠。对种植苹果、瓜菜、荒山造林在50亩以上的,政府给予补贴。
在服务机制方面,县乡村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村级信用合作社,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进行收集、发布、价格评估、流转主体资格审查、纠纷调解等,发挥服务指导作用,为“流转”双方搭建高效的交易平台。
庆阳宁县经管局局长孙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农民是“兼职农民”,一边种地一边打工,以后要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再让职业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在家乡就地务工,以此来推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外务工的农民都归乡了,农村的活力就又回来了,“土地流转”其实就是将“死财产”变成了“活资源”。
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宁县全县建成高效苹果生产基地8.3万亩、优质瓜菜生产基地3.2万亩、饲草种植基地3.5万亩、特色苗木基地4.1万亩,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530个、家庭农场19个,培育生产经营大户1845户。
宁县书记:土地流转带来深层次的社会效益
宁县县委书记马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了现代化程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马斌介绍,“土地流转”通过吸引农民入社接受技术培训,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给农民在自家土地上创造务工机会,可以减少青壮年劳力的外流。2014年,宁县已经出现“返乡潮”,有三分之一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到家乡,参与家乡的“土地流转”建设。
“土地流转带来的深层次的社会效益是更值得重视。”马斌说,不仅使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养老、教育问题也将受益。通过一代一代扎根家乡的人开始领办企业,建设家乡,幼儿园、养老院也逐渐建起来,农民回归乡村,并且脱贫致富安居乐业,这给农村的社会管理也带来巨大的受益。(完)
甘肃新闻网 | 【编辑:杜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