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六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
如何帮助党员干部“强筋壮骨”,不断增强他们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如何解决贫困群众有产业“不会干”的问题,培育出产业扶贫中的带头人?
如何发挥贫困户产业脱贫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出他们的内生动力?
针对产业扶贫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产业扶贫涉及的各类人群,去年以来,甘肃分层次、针对性地推进培训工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18年,甘肃省培训深度贫困村村干部1.49万人,培训农民合作社带头人1.1万余人,实施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全覆盖培训,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劳动力培训12.8万人……
通过培训学习,党员干部在脱贫致富路上思路更加清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贫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培育干部真本领
干部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当家人”,在产业扶贫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眼下,脱贫攻坚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越是攻坚克难的时刻,对党员干部增强各项本领的要求越高。
关键时期,要抓关键。去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党政干部、专业技术干部、乡村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努力增强他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才干和本领,成为产业扶贫的行家里手。
4月29日,甘肃省脱贫攻坚重点领域政策落实专题培训班在兰州开班。为期两天的培训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一竿子插到底”,从省里开到了乡镇。
培训中,甘肃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围绕产业扶贫,就为什么要下功夫抓、怎么抓、如何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保险体系构建、金融服务、产销对接等重点工作,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辅导。
听课人员纷纷表示,在脱贫攻坚的冲刺时刻,这场为干部群众充电、为产业扶贫蓄能、为脱贫攻坚加劲的培训,来得正是时候。
这不是唐仁健头一回以这样的形式给基层干部“上课”了。
去年12月中旬,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全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发挥带动作用培训班。唐仁健在开班仪式上作全面系统的辅导报告。
这次培训也以视频形式开到乡镇。省市县乡村各级干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共7.3万人参加培训。
怎么建合作社,合作社怎么管理,如何与龙头企业合作打交道,如何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针对大家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培训邀请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专家,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省内外多家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分享了相关经验。
“这些培训,给了我们一把把打开合作社发展之门的‘金钥匙’!”一场场见解独到、深入浅出、生动精彩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请进来”还得“走出去”。甘肃通过集中轮训、个性化定制培训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
这是一次特殊的“取经”——
2018年3月3日至30日,甘肃省委省政府集中安排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党政正职、分管副职以及40个深度贫困乡镇主要负责人,“一个不落”地分别赴贵州学习培训了半个月,这在我省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
2012年,甘肃与贵州还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两省已经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生态环境、城建交通、脱贫攻坚等方面出现巨大落差。
知耻后勇,见贤思齐。学员们被逆势崛起、争创一流的“贵州速度”深深震撼。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借鉴贵州经验,以敢打敢拼、背水一战的精神冲锋在前,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基层一线干部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力军作用,提升他们的能力颇为重要。
针对他们接受集中培训、系统培训少的问题,去年,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村干部,开展一系列培训。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培训在摸清了每村的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精准制定培训计划,分区域、分产业组班。
教学在一线,课程接地气。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深受学员欢迎。很多学员反映,通过培训进一步掌握了农村工作的具体政策和方式方法,学到了各种农村生产经营的实用本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更有底气了”。
去年,我省全年培训3720个深度贫困村村干部1.49万人。
培训脱贫真本事
“难。”去年,面对乡里改良土羊品种、引进湖羊的号召,会宁县土高乡红湾村贫困户伏建强说出这一个字。
难在哪?改变品种是个坎,养殖技术也是个坎。
“土羊一年生一只,每年养的都有死掉的。2013年最惨,死了7只。哪敢换啥新品种。”伏建强说,尽管自己有十多年的养殖经历,但全是土办法,没啥技术。
正是如此,伏建强怕了。乡村干部劝了半年,他迟迟不敢行动。
一场培训,让伏建强“换了脑筋”。
去年下半年,伏建强在当地政府的动员下,参加了甘肃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羊产业技术培训班。
“以前只知道让羊吃饱,防病防疫全都不懂,半个月的培训,专家讲的技术,让咱心里亮堂了。”伏建强说,他还跟着大伙儿参观了陇西、民勤等地的养殖基地。亲眼看到膘肥体壮的湖羊,他明白,确实不能再养土羊了。
培训将这个昔日的贫困户,培养成了现代的“羊把式”。伏建强越养越有信心。
能不能依靠自己掌握的技术,带动其他贫困户一道实现养殖脱贫?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伏建强带头组建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周边14户无养殖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托管代养协议,帮助每户托管21只羊。
“刚开始一下子投放下来300多只羊,我心里很慌。中天公司派来了技术员,在我家待了半个月,手把手教喂料、搞防疫……”伏建强告诉记者,相关的培训一直没断线。前不久,他又去参加了中天公司和县农业局联合举办的肉羊繁育及育肥技术培训会。
“培训解决了技术难题,现在已经有八成的羊怀了羔,就等着生下来交给中天公司卖钱哩。”短短一年时间,掌握了技术后的伏建强,腰杆都直了起来。
不仅仅是羊产业,去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对75个贫困县区主要依靠产业脱贫的3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全覆盖培训。决定从2018年至2020年,为每户培训一个“科技明白人”。
紧扣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围绕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用工需求,今年,我省又开展万名专业技能型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劳动力精准扶贫培训。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将通过培训,把脱贫致富的本领掌握在自己手里……
培养扶贫带头人
去年12月召开的全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发挥带动作用培训班,唐仁健做辅导报告,正是因为专业合作社是甘肃产业扶贫中最大的短板。
这场培训班的培训方案,则是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审定的,他还对办好培训班作出批示。
“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班,省委书记把关,省长面对面给3万多名贫困村合作社理事长教方法、讲政策,规格如此之高、参会范围如此之广,不仅在甘肃,在全国都尚属首次。”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指导司负责人说。
省委省政府如此重视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背后的现实是,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省产业扶贫中最急需、最薄弱、最需要花大力气做好的一件大事。
握指成拳,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分散经营的贫困户搭上先进生产力规模经营的快车。去年,我省下大力气创建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村至少两个合作社全覆盖。
但是,新组建的合作社负责人,大多没有领办创办合作社的经验,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政策执行能力都很欠缺。
要想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破解合作社作用发挥“好不好”的问题,必须得提升合作社带头人的能力水平。
才成立了一年,宕昌县绿森林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就干得有声有色。
“年初,我们光给贫困户发去年的务工工资和土地分红就有18万多元。”5月10日,合作社理事长赵小民说,“这多亏了省里的、市里的,还有县里的各种培训,去年4月刚成立时,真是愁死了。”
合作社所在的理川镇上马龙村,人均仅有1.35亩山旱地。全村145户人家,119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村里中药材产业慢慢做起来了,大家日子渐渐好转。
如何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去年4月,在县乡政府的帮助下,赵小民牵头成立了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起来了。“可究竟干啥?社员怎么管理?产品销到哪儿?账咋记?……全是问题。”对于这个新生事物,赵小民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所幸的是,去年,我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年培训包括赵小民在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1万余人。
除了中药材,合作社还能干啥?县乡人员带他跑邻村、到武都……一次次现场观摩,赵小民茅塞顿开,养中蜂、种香菇。“没有培训,哪会想到搞这些?再过一周,36个食用菌大棚也建好了。”5月10日,赵小民告诉记者。
“中药材产业要做大,就要集中连片栽培,否则品质上不去。”现场培训也让赵小民深受启发。今年,合作社流转了110亩地种大黄,从种植到施肥统一管理。
种出来的农产品,销到哪儿去?培训时,听县领导讲县里成立了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包销,赵小民心里有底了。帮扶资金、贫困户入股的到户资金,合作社一下子拿到了近200万元。账不会记,乡财政所所长上门来辅导。
……
不断地培训学习,让赵小民受益匪浅,也让合作社在发展中茁壮成长。
为了给更多的像赵小民这样的合作社负责人得到培训的机会,我省决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今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每年培训1万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同时,举办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累计培训省市县乡各级干部和市县辅导员近1.2万人,为合作社培育出一批“操心”的辅导员。
头雁先飞众雁随。围绕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我省还开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示范培育,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培养出更多的带头人。(记者宋振峰 杨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