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女医生武汉战疫记:暖心"唠叨"语 确是"一家人"
(抗击新冠肺炎)甘肃女医生武汉战疫记:暖心“唠叨”语 确是“一家人”
中新网兰州3月5日电 (记者 徐雪)在武汉市优抚医院,来自甘肃省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身穿防护服,在病区忙碌着,他们互相配合默契,丝毫看不出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
时间回到半个月前,这支刚抵达武汉的医疗队就遇到了难题,安排他们接管的是该医院的一座堆满杂物、设施陈旧不全的老楼,再加之武汉市优抚医院与武汉最早期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华南海鲜市场相距不到200米,队员们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迎难而上 迅速“开辟”病区
担任此次医疗队队长的杨兰,也身兼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常委、甘肃省政府参事、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她凭借数十年来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现场给全体队友打气,“到了湖北,我们就要听从组织安排,如果条件满足传染病防控需求,我们要上,不满足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来的目的就是要和湖北人民一起,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病痛,尽快回家。”
杨兰迅速理出头绪,在她的现场指挥调度下,医疗队成立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三组齐上阵,清垃圾,捋流程,领物资,“开辟”病区。
同时,由于病区硬件设施条件不理想,工作环境存在风险,杨兰顾不上休息,抓紧时间与院方协调改造门、窗、流动水相关事宜,与主管部门沟通收治患者,与应急保障部协调所有相关的保障工作。
仅两天时间,三层楼三个病区,终于有了“模样”,院感组开始进驻。杨兰得知队员们着急收病人,便时刻叮嘱道,“不要急,按步骤来,速度放缓,保障队员健康、安全、熟练的前提下,系统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接收病人,这是为了队员的安全,也是为了患者的安全。”
经过努力,医疗队的工作有序展开,殊不知,这两个昼夜,杨兰为了能按要求完成病区改造,连续失眠。
事无巨细 叮嘱队员生活起居
杨兰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该批来自甘肃省9个市州的112名队员,由原来个性化自由的生活,转变成现在的集体生活,多少有些不适应,比如年龄较小的队员,受工作影响会出现饮食不规律,影响身体健康,这些都得操心。
医疗队队员严文霞还记得有一次,早餐只吃了点饼干,便准备出门进病区,杨兰院长得知情况后,很严肃地把包括她在内的队员“赶”进了餐厅,“监督”他们吃完早餐。
此外,杨兰还建议,只要没有其他任务,队员应抽出时间进行晨练,以此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如今,医疗队收治的患者病情保持平稳,个别患者进入了恢复期,医疗队还“对症”兼用中医恢复的方子,进行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分布在43岁到93岁之间,年龄偏大,大部分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所以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随时调整,新冠肺炎和基础病都要治疗。”杨兰称。
基于医疗队队员大部分不是传染病专业的考虑,所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基本职业防护习惯成为了杨兰工作的重点之一,比如反复叮嘱,“一对一”培训等。
同心战“疫” 温暖与感动常在
3月2日,3名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悉心治疗后病愈出院,医疗队还为他们赠送了精心设计制作的出院祝福卡,年过花甲的老人从杨兰手中接过医疗队准备的“出院礼物”——甘肃的牛肉面和苹果时,眼里噙满了泪水,不住地感谢。
但工作仍不能松懈,杨兰每天随身必备的便是充电宝,数不清的电话,探讨治疗方案,以及其他细碎的事情让她闲不下来,尽管身体上有些劳累,但心里却被一些人和事温暖着。
杨兰说,每天都会接到社会爱心人士的电话,他们将募集的食品、羽绒服、护手霜等爱心物资运送来,还有志愿者每天开车等候在楼下,为的就是让医疗队出行更便利,这些,队员们都记在了心里,满满的感动。
“全社会都在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在这里深有体会。对于医务人员而言,病人需要我们救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医疗队队长来说,也要让医务人员先保护好自己,如果自己先病倒了,还怎么帮助病人。”杨兰坦言道。
每天早上六时,杨兰就开始梳理一天的工作,还不忘“唠叨”队员们,“按时吃早饭”“不要扎堆”“记得带伞”“注意防护”……关心的话语,让年龄较小的队员忍不住喊她“杨妈妈”。
这些“95后”队员,比杨兰儿子的年龄还小,聊起他们,杨兰很自然以“孩子”称呼,“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现在医疗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在休息期间,队员会发挥特长制作手工,互相鼓励打气,还会准备惊喜,一起度过难忘的生日。
“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在此之前,我们也要坚守到最后。”杨兰说。(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