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型人文纪录片《阴平古道》《扁都口》座谈会在兰召开 省委网信办主任梁和平出席(图)
座谈会现场
中国甘肃网5月14日讯 (本网记者 刘培文 文/图) 13日下午,《阴平古道》项目主创人员、《扁都口》项目主创人员对纪录片的策划、整体构思、拍摄进度进行了汇报,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制片人韦燕燕和摄影指导李震,对两部纪录片摄制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主任梁和平出席并讲话,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社会处处长刘伯荣主持,中国甘肃网总编辑张振宇参加研讨会。
甘肃省委网信办主任梁和平出席并讲话
梁和平主任对两部纪录片提出了要求,建议《阴平古道》制作团队对四季的转换再进行跟拍,围绕主线,继续深入挖掘故事,凸显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遗留和现代文化的关联。转换思路,给外界呈现一个不一样的甘肃,引发更多启示。建议《扁都口》制作团队把握“自然雄浑,人文情怀”的主体基调,从小处切入,讲好故事,细心打磨,力出精品。
梁和平还指出,在做好本土纪录片的同时,要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在新媒体变革时代,网络作为视频传播的重要渠道,应为纪录片这一朝阳产业做出大力的支持。甘肃作为全国唯一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甘肃提出建设纪录片大省的发展战略,将以中国甘肃网为依托,打造甘肃纪录片频道,用纪录片人的眼睛看甘肃,通过短视频、碎片化的方式,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网络传播平台,与大型主流视频网站合作,结合新媒体融合"移动优先、直播为核"的新思路,做好甘肃文化的传播。
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制片人 韦燕燕
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制片人韦燕燕表示,纪录片《阴平古道》应放大人物选择的范围,有点有面、有大有小,平民化的人物塑造最抓人眼球。同时对人物出场要下功夫,对每一个人物要做研究,出场要有创意;在故事创作方面,韦燕燕提醒,避免导演痕迹太重,要和片中主人公成为朋友,并加强创作团队的交流,强化策划意识,不要平稳的叙事,可以根据时空逻辑创作故事,给受众出其不意的感受。
韦燕燕还表示,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还可以在配音、音乐编辑等制作技术方面提供资源共享,并会在后期剪辑方面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降低纪录片制作成本,保障甘肃本土纪录片制作团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社会处处长 刘伯荣
中国甘肃网总编辑 张振宇
纪录片《阴平古道》执行导演、撰稿 李妍
纪录片《阴平古道》执行导演、撰稿李妍介绍,阴平古道源起于阴平郡(文县的鹄衣坝),途经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阴平古道》共分4集,充分挖掘历史和文化内涵,用精巧的构思、写实的手法将文明和记忆保留传承,用观察方式来呈现古道上已经发生的和正在留下的故事。让国内外更多观众了解白水江流域的历史变迁和沧桑悠远的古道文化。该片已于今年4月开机,截止目前已完成3集内容的拍摄制作,全片将于今年年底完成。
纪录片《扁都口》撰稿 白德斌
纪录片《扁都口》执行导演 董正涛
纪录片《扁都口》撰稿人白德斌介绍,《扁都口》采用“以小见大、以点扩面、以情贯穿、以事为主”的方式,通过“自然景色、历史故事、民族风俗、红色文化、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等表现重点,力求站在千年的历史演进中诠释扁都口的重要地位,站在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实施的高度上解析扁都口,展现祁连的雄浑之美、扁都口的险峻之美、河西走廊的色彩之美,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经济发展之美、人们的生活之美。目前纪录片的主体框架已经完成,主要人物的筛选基本确定,文字的创作也已经开始。《扁都口》还创新创作思路,将采用公路纪录片的视角进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