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壮大特色产业 增添脱贫新动力
甘肃省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种养业,推进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行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为全省精准脱贫增添持续动力。
以资源优势为支点,做好特色产业的文章。玛曲县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是一家以牦牛品种改良繁育为主的科研单位,去年他们给县上的5个合作社,配送了300多头优质基础母牛和种公牛。
玛曲县阿万仓雪域沃特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拉加布:“改良后的畜种以后也能卖个好价钱,繁殖也快。”
甘南牦牛是我省的特色畜种。甘南州以牦牛、犏雌牛养殖产业为依托,在夏河、合作开展了娟姗牛冻精推广,有效提高了牲畜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夏河县牙利吉阿纳扎西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玛久才让:“咱们原先的犏雌牛原先每天挤奶5斤到6斤左右,娟姗牛每天挤(奶)15到17斤左右。”
夏河县畜牧工作站站长 李瑞武:“继续扩大繁育规模,然后将繁育生产的娟犏雌牛投放到奶牛养殖户产业带的乡镇合作社和贫困养殖户,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作用。”
甘南州积极探索皮、毛、脏器等副产品的加工利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夏河达哇央宗有机肥料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范玉春:“公司使当地废弃牛羊粪变废为宝,加工优质、天然、高效的有机肥,今年(2017年)公司订单销售量达到1.2万吨,销售额达到1700多万元。”
打好特色“牌”,走“稳”致富路。岷县茶埠镇岳家湾村村民郝均明常年种植中药材。
岷县茶埠镇岳家湾村村民 郝均明:“(当归)种了七亩,我们挖下来鲜货,卖了四万二,再剩下黄芪种自己的地,种了六亩,下来卖个三万五。”
岷县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优势,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目前,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已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岷县茶埠镇岳家湾村村民 包永新:“我们十二三亩当归能卖六万多到七万块钱左右,今年纯收入可能能达到四万多元。”
目前,岷县每年种植中药材面积达35万亩以上,中药材年平均产量达9万吨,中药材人均纯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左右,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首位产业。
岷县茶埠镇岳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郝景堂:“以当归、党参、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占全部耕地的89%以上,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我们村的富民产业。”
因地施策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在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千亩拱棚蔬菜生产基地,农户们正忙着采收白菜、打包储藏。
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农户 郭金霞:“原先我们家里就是种些制种,收入下来也就是两三万块钱。现在这些和家里面下来差不多七八万块钱。”
这个蔬菜生产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储藏、销售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农户 焦建花:“土地流转掉,农民肯定要到这合作社打工,这个合作社也离不开这些农民。”
群众增收快,全靠“龙头”带。目前,酒泉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面积已达210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4%。
酒泉市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玉霞:“到2026年二轮承包结束,将流转农民土地两万多亩地,来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
我省推出了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菜单”,贫困地区牛、羊、水果、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六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省贫困地区新增蔬菜面积40万亩,新增水果面积27万亩,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522个,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近3000万亩,75个贫困县已成立合作社8.02万家,带动农户268万多户。特色产业的“杠杆”有力撬动起了贫困地区的“穷根”。
记者:甘肃台卢珍 酒泉台芦璐,张建岳,定西台,李军林,李少英,李自强,杨锐,甘南台 唐健,赵文俊,李生荣,常霞,王纯宇
甘肃台综合报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