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商科所的改制之路
记者 李峰
近日,省商业科技研究所在兰州高新区新购买的三层楼装修完毕。里面环境很干净,所里人员很忙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种生机,来源于改制。而改制的过程,是痛苦的。
痛苦的改制
2004年初,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的要求,省商业科技研究所准备改制。
当时商科所是事业编制的差额拨款单位,改制意味着从事业单位改制为民营股份制公司。
改制过程酝酿了一年,进行不下去。大家又疑惑又担心。疑惑的是,商科所原来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如果从事业单位改制成了股份制公司,这个公司主要经营什么,没有人明确。担心的是,大家从事业编制人员改制成了民营企业的人员,将来吃不上饭怎么办?
然而,改制的决定无法改变。有关方面最后表态,不管商科所能不能改制下去,从2005年起,按照股份制公司来对待。
这下,硬着头皮也得往下走。改制方案前后八易其稿,艰难无比,最终在全体职工大会上通过了。
改制前,商科所与大多数单位一样,有两多:司机多、财会人员多。全所共56人,服务与管理人员超过了一半。改制,意味减少人员。减少人员,对搞技术的人员没什么影响,主要是压缩办公室、财务、物业等服务管理人员。
压缩的第一招是,按照有关政策,工人满45岁可以退休,干部工作满25年可以退休,这样减少了一部分人员。
还有一部分人在观望之中。压缩的第二招是,按照改制方案,服务和管理岗位共确定10个,由剩余的18人竞聘。最后8人落聘。
与工厂改制不同,工厂落聘的人员可以进行培训,然后再上岗。可作为科研型的股份制企业,商科所落聘的这些服务与管理人员,不懂专业无法培训,只有一条出路,按工龄每年补贴1000元安置。
商科所董事长杜建泉时任所长,他办公室里的烟灰缸与杯子都被骂娘的人砸掉了。杜建泉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改制的核心就是人的问题,不解决不行啊。”
商科所对落聘人员采取了“弹性”政策。第一个办法是,虽然按有关政策规定,工龄每年补贴1000元进行安置,总共不能超过30年,但是商科所按实际工龄补贴,超过几年就多补几年。第二个办法是,为所有人员买了养老金,解决后顾之忧。第三个办法是,落聘人员提出的要求,只要不过分,尽量都予以满足。第四个办法是,对特别困难的职工给予补贴。
几招齐下,终于成功改制了。但还有个别问题一直拖到5年以后才解决,改制的艰难与复杂可见一斑。
商科所监事会主席郭立群说:“当时改制时,因为同时有很多企业改制,社会上的改制政策都是一年工龄补贴1000元,大气候决定了改制的成本较低。如果放到现在,那么一是改制的成本会相当高,二是改制只能依照针对专门行业的特殊政策来改革,很多东西没有社会的普遍性,改制难度会相当大。”郭立群总结说:“所以,改革也好,改制也罢,越早改越好改,越迟改越难改。”
不同的服务
改制是艰难的,但改制后商科所人员面貌变化是喜人的。商科所人员以前坐等企业上门检测,接待人员对企业人员大多数情况下爱搭不理。
改制后,检测的客户数量直接决定着生存问题。于是商科所的技术人员纷纷跑出去找食品企业,上门服务。
曾经有一家企业,在事先不告知的情况下,拿着两个同样的样品,一个样品交给商科所检测,另一个样品交给一家国有机构检测。结果,这个企业的人员到了商科所,接待人员给了“家一样的感觉”,态度热情,技术人员按检测时间和程序严格操作。这个企业的人员到了另一家国有机构,据说对方态度很差,检测很慢。当然,这个企业以后的全部检测工作都交给了商科所。
除了态度热情,检测严格外,商科所的人员还想出了一招,就是主动为客户提供额外帮助。
有一家企业的食品中一项指标超标了。以往商科所的技术人员只要出具检测报告,告知对方这项指标超标多少即可。可商科所的技术人员出具检测报告后,这家企业人员感到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这项指标超标。商科所的这个技术人员灵机一动,主动提出替企业义务查找原因。查来查去,商科所的技术人员查出原来这家企业的一个水龙头时间长了没有换,导致指标超标。水龙头换了后,检测合格了。不用说,这家企业以后的所有检测工作也交给了商科所。这种全方位的服务方式很快在全所推广了。
商科所总经理洪霞说:“甘肃青海两地的肯德基,我们只服务了一家后,其余的20多家全部找我们来服务。我们有信心,只要检测过的企业,基本会把今后的检测工作交给我们来做。所以,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回头客’。”
焕发的生机
经过改制,商科所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人才大量增加。改制时,商科所减掉了一半以上的人员。这并不是因为商科所人太多,而是因为技术人员太少,服务管理人员太多。减掉的人员几乎全部是服务管理岗位人员,技术人员除了年龄到期的总工程师外,全部保留。
而那位总工程师,是当时所里唯一的硕士。改制后,如今全所有27位硕博士,都是慕名而来。全所平均年龄36岁,结构合理,很为其他科研院所羡慕。商科所总工程师梁宁说:“事实证明,只要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飞过来。只要把事业做大做强,人才自然会来。”如今商科所共70人,超过了改制前的人员,但是技术人员多达57人。专业技术与管理、服务人员的比例由原来的46:54变化为80:20。
商科所改制前资产为1000余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2.7万元。改制后,已拥有资产1.2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7.5万元。
商科所副总经理翟丹云认为,商科所的快速发展是因为抓住了天时——在有利的变革时机进行了变革,抓住了地利——恰好全社会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抓住了人和——去除冗员增加技术人员。
其实,当年与商科所一起改制的科研院所共有14家。如今,在艰难的改制后,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商科所无疑是成功的范例。有人曾经为商科所总结:以前是两个“不知道”,不知道商科所干什么,在哪里;如今是两个“没想到”,没想到西北地区有这样规模的食品检测机构,没想到西北地区有这样的食品检测团队和技术。对此,董事长杜建泉既感慨又自豪,他说:“改制确实改对了。实践证明,科研院所必须实施变革,变革得越早越好。”
最近,杜建泉又在琢磨着“改制”。他说:“原来所里27个留下的人有股份,这几年新来的人才没有股份。要留住人才,得想办法让人才也拿到股份。”看来,一场新的“改制”又要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