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论甘肃发展之三十:正视发展中的阵痛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双方终于和解。这场风波看似平息了,但留下的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一个石油化工企业,分布在一个城市的上风上水区域。从工业布局来看,兰州石化所处位置是不合理的。但是,兰炼、兰化建厂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厂区周边还是荒野;而且请别忘了,我国环评法的颁布是在2002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环评这码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项目的建设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兰州如今遭遇“石油围城”,的确有其历史成因。
兰州市公开斥责兰州石化,有人形象地说,兰州市和兰州石化之间的“蜜月”期过去了,“裂痕”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裂痕”呢?因为时代变了,国人的环保意识强化了,唯GDP论英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党的十八大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经济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大干快上,转而追求发展质量;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发展规模,转而考虑综合效益;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转而注重环境影响。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实际上,对本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也是对公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兰州市政府“宁要碧水蓝天、不要金山银山”,果断处置违法排污企业并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值得点赞。与此同时,被痛斥的兰州石化公司在第一时间表态“接受批评”,并迅速启动一系列深度治理和升级改造工程,也值得肯定。
至于人们热议的“搬迁”问题,尽管对企业来说可能带来“阵痛”,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势在必行。希望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能够友好磋商,尽快拿出一个稳妥可行的方案来。此外,在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在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上还需慎之又慎,严格遵守环评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并充分考虑城市扩张的因素,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兰州“石油围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