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十二五期间百姓实惠多

01.12.2015  18:09

  中国兰州网12月1日消息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对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

  《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成为我省历史上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是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取得的,进一步增强了全省上下脱贫攻坚、补齐短板、转型升级、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经济总量连跨千亿元台阶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总量连跨千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这标志着我省迈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财政收支实现双翻番。粮食连续多年实现稳定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五年减少贫困人口525万人

  “十二五”时期,我省深入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317万人,五年减少贫困人口5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0.5%下降到2015年的15%左右,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599元增加到2014年的4897元,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经济转型出现重大转变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

  “十二五”时期,我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2∶37.2∶48.6。风电光电、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发展势头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6%提高到12%。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非公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8%。

   战略平台发挥重大作用兰州新区生产总值达125亿元

  “十二五”时期,我省根据省情实际,争取国家批复并全力建设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全省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3729个,总投资达4598亿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引入亿元以上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523个,到位资金596亿元,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2.9亿元,年均增长26.4%,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确定的52个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兰州新区生产总值达125亿元,是2012年的2.23倍。国家级战略平台不仅对即期增长也对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

   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十二五”时期,我省着眼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组织实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和“6873”交通突破行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所有市州贯通高速公路,所有县区贯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贯通沥青水泥路,第一条高铁建成运营,新建支线机场3个、改扩建4个。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引洮工程一期建成通水、二期全面开工,实现了甘肃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

   人民生活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和13%

  “十二五”时期,我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十大民生工程”为依托兴办为民实事,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年均占到7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预计2015年底分别达到22600元和6300元左右,年均增长11%和13%左右。新增就业持续增加,“两基”攻坚目标圆满实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十二五”时期,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以“13685”战略为重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与33个国家建立51对国际友好城市,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兰州、敦煌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新增15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开通“天马号”和“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开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