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加快形成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动力—描绘“十三五”发展蓝图

09.11.2015  10:54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回首“十二五”时期 甘肃 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从商务工作的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可喜局面。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叠加政策的指引下,甘肃华夏文明传承、生态文明和兰州新区建设并驾齐驱,形成了向西开放新经济发展格局。“十二五”,标尺丈量出甘肃跨时空步伐。甘肃破解制约发展难题,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把转型跨越发展与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机制、推进扶贫开发攻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相结合起来;以国家级兰州新区为龙头加快全省经济开发区建设,紧抓国内经济转型调整的有利时机,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富民兴陇战略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支撑作用,甘肃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一批项目带动了产业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招商引资额大幅度增长。各种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区位从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发展机遇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发展资源由存量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发展条件由基础薄弱向不断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发展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行。

  甘肃经济开发区承接项目结“硕果

  据统计,全省除兰州新区外,已经形成了兰州、金昌、天水、酒泉、张掖、嘉峪关、白银等7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28个。甘肃全省各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日益完善,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开发区实际建成区面积为488.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408家,带动就业60.5万人。今年以来,全省开发区已经实现生产总值695.5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6.6%;实现二产增加值581亿元,增长9.8%,占全省的5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7亿元,增长9.3%,占全省的62%。

  兰州新区从2011年启动建设,到2012获批已经走过3个年头,截至9月底,新区已完成工业产值99.8亿元,从项目取向看将打造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基地,“十三五”将依托华为、富士康、英特尔等高新科技产业聚群,形成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品出口基地,重点推进装备产业智能化。“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各开发区快速发展趋势。”甘肃省商务厅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省开发区紧紧抓住国内经济转型调整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进一步加大对中东部地区轻工纺织、机械加工、仓储物流等劳动密集型和现代服务产业承接力度,引进项目质量稳步提升。仅2014年以来,全省开发区引进内资项目705个,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61个,亿元以上项目中有149个集中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医药、有色金属和精细化工行业。

  同样,全省开发区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支撑作用,一批投资额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建设。各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转型升级发展的“龙头”。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发展支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截止目前,甘肃省共有9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含培育基地)。甘肃依托科研优势,大力推动科研机构,今年以来第二批新建的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涉及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中药质量与标准研究、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压力容器特种材料焊接、口腔疾病研究、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和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高端铸锻件工程技术研究、苜蓿全产业链工程技术、蜂业工程技术。商务部门与科技部紧密合作,利用国家高交会、上交会和兰洽会,加强对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引导,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促进作用,促进了生产与市场的融合。

  甘肃省科技情报所介绍,2011~2014年,全省共有27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9项诞生在试验区。涌现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乳聚丁苯橡胶成套技术、甲型H1N1流感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多芯片堆叠(3D)封装技术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白银高新区四区建设了3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基地),孵化面积53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886家,成为吸引省内外企业创新和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重要基地。

  以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搭建良好的战略平台,吸引重大工程和项目落地,集聚优秀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生根,引领发展转型与经济跨越。已经建设的兰州新区经济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战略平台、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生态战略平台和正在建设中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将成为“十三五”发展的创新战略平台。

  文化旅游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新引擎

  甘肃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甘肃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祖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业”并举,文化与旅游不断深度融合。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古乐》及兰州太平鼓等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电视、广播等媒体转型发展。另外甘肃的印刷出版业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读者》《飞碟探索》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带动了服务贸易发展。中医药文化、孔子学院拉近了与中西亚国家的距离,增强国际上对甘肃文化特色的认识,激发人们来甘肃旅游的兴趣。“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增速平均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甘肃重点解决了游客“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等瓶颈问题。打通干线交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将高速公路延伸到4A级景区。开通兰州、敦煌为国际口岸机场,开辟了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际旅游航线,拓展境外旅游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包机业务,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航空旅游交通体系。

  按照国家赋予甘肃“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定位,抢抓国家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重大机遇。在“十三五”期间,甘肃文化旅游有望将来成为全省适应经济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引擎。

  循环经济助力打造生态甘肃

  甘肃省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移和库姆塔格沙漠东进的阻挡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201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

  甘肃作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妥善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等诸多问题。今年的第21届兰洽会,甘肃省重点推荐40个循环经济项目招商引资,投资总额245亿元。

  生态甘肃的建设并非权宜之计,循环经济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构建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甘肃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战略的关键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甘肃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年,国家能源局批准了《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方案》,甘肃省政府表示,在现新能源发展的基础上,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在风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光电装机达到700万千瓦左右,各类电力装机年发电量达到800亿千瓦时,通过碳排放交易试点,新能源产品研发和交易,技术检验标准制订,风光储输的探索示范,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清洁能源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