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调查(上/下)

26.03.2015  15:23

  分类不成变“杂烩” 废品回收遇尴尬

  ——甘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调查(上)

  再生资源产业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构成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静脉产业”。面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近来年,甘肃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甘肃再生资源产业亟须改变行业发展存在的分布散、层次低、规模小,脏乱差、污染大、无序、自发的现状,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现状:再生资源白白流失

  走进兰州各大小区,居民楼前的垃圾箱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包装:有塑料的、纸板的、竹板的;还有废旧电池、破损的衣物、易拉罐及部分废铁木头……很多人将这些物件称之为“垃圾”,是没用的废弃物。但就是在这些废弃物中,存在着数十、数百种的有用材料。

  “我们也不清楚哪些垃圾能回收利用,以前还把塑料瓶子、酒瓶积攒下来卖给收破烂的,现在也卖不上钱,就跟家里不用的东西一起扔到垃圾桶里。”兰州市白银路一小区的王先生说。

  事实如此。2006年,兰州市四区各主次干道及张掖路步行街上设置了7000个新型垃圾桶,这些新型垃圾桶设立之初,确实引来良好的社会反响。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垃圾桶已丧失其“分类”的最重要功能,垃圾回收依然处于“大杂烩”的尴尬状态。

  在兰州市酒泉路街头记者看到,过往的人群把垃圾随手扔到垃圾桶,根本不看哪个是可回收垃圾桶,哪个不是。记者随机采访一些过路人,得到的结论是:大多数人觉得只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就做到环保了,至于分类不分类就无关要紧了。

  据记者采访了解,有效的回收利用垃圾可以减少很多危害。“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比如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等等……所以,垃圾分类是很有必要的。”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钱国权表示。

  记者从省商务厅资源回收调研组了解到,目前,全省注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3500个,但仍有许多“一台秤、一片地”的回收站。其中大部分回收站设在城中心居民区,不仅不符合城市规划,给城市管理带来极大不便,而且因其分布散、层次低、规模小的特点,处在脏乱差、污染大、无序、自发的“回收交易链”状态。一些回收点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等获利大的品种争抢收购;对废玻璃、废塑料等获利小的品种收购积极性不高;对废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产品回收,难度较大、价值较小的部分基本随垃圾丢弃,导致大量应当回收的再生资源白白流失,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甚至还有部分站点出现了“你敢偷、我敢收的现象。”

  应对:以典型带动网络布局

  在全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大环境下,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已成为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2012年,推动开展了回收行业税收政策调研、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建设联动,绿色回收进社区、进机关、进园区、进高校、进商场的“五进”工程等重点工作。2014年,我省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全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基础,积极指导、大力支持各地区开展回收体系建设,着力引导全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3月中旬,记者实地到庆阳、平凉、酒泉、敦煌等地就此进行了采访。静宁县恒达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由纸箱包装生产原料紧张而延伸到造纸生产的草根成长型包装集团化企业。

  走进企业车间,记者了解到,企业所用材料全部是废旧材料循环再利用。每年纸制品的销售量达到30万吨以上,主要销往西北五省区及四川、湖南等地。

  无独有偶,省内其他各市州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在酒泉,为有效解决河西地区再生资源随意堆放、污染环境和回收企业任意布点、集散加工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酒泉市率先在肃州区建设了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此后,敦煌市、玉门市、金塔县和瓜州县也相继开工建设了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其中,敦煌和肃州两个市场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在这些典型的引领带动下,全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逐步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