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化通道优势为经济优势
原标题:着力打造丝路中转枢纽港——
甘肃兰州化通道优势为经济优势
12月6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头版刊发了题为《着力打造丝路中转枢纽港——甘肃兰州化通道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文章。重点介绍了兰州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化通道优势为经济优势,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在发挥向西开放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开辟南向贸易通道,已逐步从内陆腹地城市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今年5月份以来,兰州捷时特物流公司的货运经理马之超有个明显感受:兰州市在“一带一路”上的枢纽陆港地位日益凸显。
“以前我们在兰州承揽业务,但是货物出口报关要去几千公里外的口岸,特别麻烦。”今年5月17日,兰州铁路口岸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并封关运营,让捷时特这样的物流企业可以就近完成报关。马之超告诉记者,近半年来,他们企业每周都有货物搭载从兰州出发的国际班列前往中亚地区,“我们的货源来自全国各地,在兰州完成报关手续,3天后可以到达阿拉山口验封出关,7天后就能到达哈萨克斯坦”。
记者从兰州国际港务区了解到,自从兰州铁路口岸封关运营以来,在近半年时间内,兰州已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运营班列52列,集装箱2688个,货值估价近20亿元人民币。兰州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孙炜告诉记者,与别的陆港相比,兰州国际港务区将口岸设在集装箱旁,实现了货运、查验零对接。同时,将海关与检验检疫合署办公,做到“一次报检、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在“一带一路”格局中,拥有“坐中六联”区位优势的兰州正逢其时,几年来,已逐步从内陆腹地城市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2015年,甘肃省谋划了以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为龙头的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并于2016年11月批复了《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约600亿元以上。
在向西通道的建设过程中,兰州在2015年8月份开通了到德国汉堡的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行时间15天左右,较海运到欧洲节省15天左右的时间。在中亚方向,兰州从2016年起,已累计组织发运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际货运班列127列。
“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开通兰州至俄罗斯、阿塞拜疆、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城市的国际货运班列。”孙炜告诉记者,下一步,兰州国际陆港将在德国的杜伊斯堡港、汉堡港和波兰罗兹等中欧国家城市设立代表处,将兰州国际陆港打造成为中欧班列进口商品回程班列物流集散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随着“一带一路”运输网络的日趋完善,拥有向西开放传统优势的兰州,又将目光投向了南方,开辟南向贸易通道。
去年5月份,兰州在国内首发了兰州—日喀则—加德满都的南亚公铁联运班列,运输时间由海运45天缩短为10天。数据显示,南亚公铁联运班列在2016年发运12列295车,出口货物1万余吨;2017年已累计发运31列672车,主要货品为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及食品。记者了解到,目前兰州正在筹备打通第二条南亚通道,开通兰州—喀什—瓜达尔港的南亚国际货运班列。
今年9月份,兰渝铁路的开通运营,形成一条我国西北到西南出海口距离最短、最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甘肃省及时把握这一机遇,与渝、桂、黔三省区市签订了《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框架协议》,并组织开行南向通道国际货运班列。
据悉,目前,由兰州国际港务区依托现有设施和物流平台企业,组织南向通道首发班列及班列后期常态化运行的货源集聚和协调运营管理,南向通道班列货物集结与发运统一在兰州国际港务区物流平台上运行。前不久,甘肃省南向通道国际冷链测试班列在兰州国际陆港发车,为下一步甘肃南向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奠定基础。
“兰州国际陆港作为中欧铁路西通道、南通道的货源地和运输节点枢纽,我们将把通道枢纽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打造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枢纽港。”孙炜告诉记者,预计到2020年,兰州国际港务区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琛奇陈发明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