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奋进甘肃·党员风采】赵亮夫:投身人社扶贫 助民增收致富

10.06.2021  08:55

   本网记者  程健

  赵亮夫是土生土长的会宁人,大学毕业时,他没有选择到外地发展。他说:“我们这里贫苦,很多人通过上学走出去了,但总得有人留下来,为家乡做点什么。”

  为家乡做点什么?带着这个信念,赵亮夫扎根基层,在会宁这片黄土地上,耕耘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赵亮夫想方设法促进劳务输转,稳妥有序地推进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因地制宜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有效规范扶贫车间健康发展,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

  赵亮夫用一项项举措推动取得了人社扶贫的显著成绩,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推进劳务输转   提升培训效能

  赵亮夫是会宁县人社局副局长,但他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基层的扶贫工作者。他说,会宁县地少人多、山大沟深、干旱缺水,因此,劳务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来到人社局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劳务产业,让农民持续增收。

  为此,他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三大通讯运营商和网络媒体发布各类用工信息1200多条,推送短信600多万条;累计建立劳务基地235处,形成了覆盖全国30多个地区的网格式劳务基地。

  同时,利用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提升就业人员就业率。他推行的培训券管理制度,将培训主阵地推进到村组一线,对未脱贫村开展上门服务;他修订完善了《人社部门培训班工作规程》,持续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他利用微信平台、共享视频等方式,连续推送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课件视频75期。

  “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43264人,平均每年保持输转劳动力9.7万人次以上,累计输转劳动力49.2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97.06亿元,有效带动了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

   突出惠民保障   开发公益岗位

  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的扶贫作用,是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兜底就业安置的最佳途径。

  2020年,赵亮夫组织开展全县乡村公益性岗位清理筛查清理工作,进一步严肃了《会宁县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靠实了乡镇管理主体责任,督促指导建立了人员退出机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标准,明确细化了各类岗位工作量。

  同时,督促各乡镇与村委会加强聘用人员日常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核发岗位补贴的主要依据,确保聘用人员爱岗敬业、履职尽责。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851个,年落实资金1126.2万元。其中,乡村公益性岗位1564个,临时乡村公益性岗位287个。

   规范管理制度   推动车间发展

  截至目前,会宁县共有扶贫车间43家,吸纳就业141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04人。

  为使扶贫车间健康发展,赵亮夫按照《会宁县扶贫车间认定办法》,于2020年7月份按计划新认定扶贫车间3家,落实天津奖补资金每家5万元,共15万元。

  同时,落实“五统一”标准,不断推动扶贫车间健康发展,借助消费扶贫有利时机,着力打造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对扶贫车间特色产业、特色工艺和急需技术、紧缺专业,通过外聘专家、师带徒、外出考察等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全覆盖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切实提升产值技术含量。

  另外,他还向天津和平区人社局积极争取奖补资金,推荐“优秀扶贫车间”6家,每家落实奖补资金5万元,共30万元。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会同工信、市场监管、商务、扶贫等部门,通过畅通供销渠道、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使得所有扶贫车间在2020年4月底前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并落实扶贫车间吸纳的贫困劳动力疫情防控稳岗补贴,每人200元,共12.54万元。

   积极 沟通对接   深化东西协作

  在东西扶贫协作方面,两地人社部门深入交流,同向发力,通过线上视频对接、举办专场招聘会、加大奖补资金投入、落实技能培训任务等措施,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自东西部劳务协作开展以来,累计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319人,落实培训资金220万元;完成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300人,落实资金39万元。帮扶贫困劳动力赴津就业198人(含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8人)、省内就近就地就业1069人、其他地区转移就业2080人。每年举办天津专场招聘会,选派优秀拟提拔干部赴津挂职,会宁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大厅被天津人社局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

  脱贫攻坚、就业扶贫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赵亮夫仍然兢兢业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他说:“这些都是一名共产党员、普通人社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