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修路疏通贫困瓶颈 力破“见面面难”窘境

04.06.2015  01:48

  中新网庆阳6月3日电 (杨娜 魏建军)“喊话话容易,见面面难”,这句话流传于甘肃环县的“乡土话儿”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交通状况。

  环县地处甘肃省庆阳市,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境内山大沟深、梁峁交错,有大小沟壑17364道,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道沟,修路成本居高不下。环县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工程第三项目办主任张荣慧告诉记者,在环县修建1公里的路,比在平缓地带修建成本高40多万元。

  而在杨庙掌村,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大沟深崾岘多,群众出门就爬坡。”村民程友贤回忆起以前的羊肠小道,“晴天沙尘、雨天水泥。”他说,村里的人去县城,满身的泥土已经成为杨庙掌村的一种标签,这让他们颇感无奈。

  道路不通,成为制约杨庙掌村脱贫致富的瓶颈,这也是甘肃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甘肃官方启动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将交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保障,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今年,甘肃对建制村通畅工程提出“三年大会战”,要求提前至2017年全面实现100%建制村通畅工程。

  今年,作为老区的庆阳市,又得到中央、甘肃省多项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在接受当地官方媒体采访表示:“庆阳的贫在天,这是自然条件差;庆阳的困在路,这是基础设施落后。历史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太多,我们要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区群众在奔小康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一场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在老区打响。环县也是受益区域之一,张荣慧介绍,环县251个行政村里,去年年底已经通路的行政村112个。今年计划建设1435公里,建成后,通路行政村数量为224个,通畅率达90%。

  “环县的山大沟深,交通基础条件差,修路极为困难。”张荣慧告诉记者,受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制约,环县道路建设成本高、工程量大。在这样的条件下,环县今年一年修建的公路里程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县修路总里程的1.3倍,环县也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年内建设任务超过1000公里的县。

  为此,当地公路建设者夜以继日忙碌,吃住在工地。张荣慧幽默地形容他们是“五无”人员:“无周末、无假日、无作息时间、无加班费、无怨无悔”。

  看着新铺的路,78岁的程友贤沟壑纵横的脸上掩藏不住笑意。附近的村民三三两两地结伴在路边驻足观看。程友贤说,几十年的羊肠小道,不仅让他们的出行受到阻碍,也阻挡了村民过日子的期盼。

  程友贤是村民义务监督员,他每周来道路施工现场“监督检查”两三次,监督道路的砂砾厚度、水温层等一系列质量问题。看着平整宽阔的路面,程友贤说,他没有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盼到柏油路。

  “以前种了粮食,够吃就行,不敢多种啊,拉不出去,换不成钱。”程友贤回忆道,受道路不便的限制,杨庙掌村村民每年需要的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粮食成熟后运不出去。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村民也不再“奢望”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

  道路修通之后,村里开始养羊、种树。“日子这下才红火起来了。”杨庙掌村村支部书记郭振海指着新修的路面告诉记者,原来去一趟县城十几个小时,现在每天可以往返四趟。

  “只要修好路,我们杨庙掌村的人是会过日子的。”郭振海表示,乡亲们既不笨,也不懒,只要疏通这条脱贫的“咽喉要道”,大家会各显身手,过上富足的生活。(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