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从相对落后转向后发优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近日,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产业转型和发展动力转换明显加快,对甘肃的传统增长模式和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重型产业结构形成倒逼,甘肃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和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导报: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请您介绍一下甘肃在“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周强:十二五”以来,甘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风险挑战,成功克服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贯彻中央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牢牢扭住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始终坚持“一条红线”、贯彻“四个全面”、抓好“五个最大”总体思路,牢牢把握好中求快、“三化”并进、基础优先、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才支撑、产业富民等发展取向,积极开展联村联户、多极突破、项目带动、扶贫攻坚、全民创业、生态屏障、文化提升、效能风暴、和谐构建和先锋引领等重点行动,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意见方案等重大举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是甘肃历史上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导报:“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迎来“一带一路”发展黄金机遇期,这为甘肃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周强:我们正全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部署和“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布局要求,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发挥甘肃地缘区位独特、矿产能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支持政策叠加等优势,着力实施相关战略。
依托经济、文化、生态战略平台,以重要节点和保税物流区、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为支撑,提升兰州综合性交通枢纽、西部商贸和区域物流中心地位,完善天水、酒嘉、金武等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功能,推进铁陆航多式联运,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枢纽。
我们也正努力突出甘肃向西开放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地位,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经济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打造一批外向型产业基地,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制造、贸易物流等产业,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甘肃对外经济走廊战略地位。
弘扬和传承华夏文明,共同开发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发展。
力争到2020年甘肃与中西亚重点国别产业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资、贸易、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中西亚国家贸易份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5%以上,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中国经济导报:您如何看待明年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走势?
周强:就甘肃来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将处于深度调整和艰难复苏中,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新的区域经济合作倡议和机制不断推出,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更加激烈。
一些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将继续对我国形成高压效应。
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利用劳动、土地、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低端制造业,同时吸引中高端制造业转移,将进一步强化对我国的供给替代性。
“十三五”时期甘肃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甘肃将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适应、引领和推动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区位意识由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环境条件由基础薄弱向加快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整体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宋阳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