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甘肃产业扶贫:锻造贫困户多元增收的
——甘肃实施产业扶贫掠影
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我们大山里的农民,有了合适的产业,致富才有希望。”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阿坞乡各竜村村民李翠芳的眼里,村里自从开始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大家伙儿的日子全然是“两重天”:以前家家户户种小麦,勉强温饱;近些年,县上鼓励引导大家种植中药材,村民们纷纷盖起了新房,不少人还买了私家车。
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美誉的宕昌县是我国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也是甘肃典型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宕昌县立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做文章,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的主导产业,不断提升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目前,宕昌县已基本实现了特色产业对贫困村的全覆盖。
脱贫攻坚,产业是“引擎”。宕昌县的实践,仅是甘肃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剪影。近年来,甘肃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积极探索实践,出台实施了《甘肃省多部门关于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等多元富民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以前,祖辈在这黄土地上劳作,没想到今天能从这土坷垃里挣‘大钱’,过上好日子。”在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南沟村,昔日的贫困户王永寿感慨地说,近年来,渭源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他也跟着“沾了马铃薯产业的光”,他和妻子在附近一家马铃薯生产企业务工年收入七八万元。另外,自己家里也种着10亩马铃薯种薯,一年能收入4万元,一家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渭源县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是天然的“马铃薯良种之乡”。近年来,渭源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渭源县委副书记张振亚说,渭源以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为目标,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共建研究机构,研发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年产脱毒瓶苗2亿株、原原种3亿粒、良种80万吨,已成为全国有名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产一特。”多年来,在甘肃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每个县区都迈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扶贫步伐。记者从甘肃省农牧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甘肃的特色产业发展强劲,规模不断扩大,面积占到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1%,较“十一五”末增加了10.4%。目前,全省玉米制种、中药材栽培面积和产量、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为了促进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甘肃按照贫困地区有特色支柱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贫困人口有增收技能的思路,加快了“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全省今年力争新增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1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