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山村传承养羊“祖业” 村民顺利“摘帽”

21.03.2019  21:20

  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21日电 (马龙 刘刚林)水泥路延伸到农户家门口;新建的幼儿园孩子在欢笑;养殖棚内羊只膘肥体壮;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上诉说着新变化……曾被当地人评为“后进村”的甘肃临夏东乡县赵家乡白家村仅用四年时间,羊只存栏量达到1万只以上,年出栏量达到两万只,成为当地的养羊“明星村”。

  “隔三差五,白家村村民就会将乡政府大门围个水泄不通。”赵家乡党委书记杨增选回忆初到该地工作时说,一段时间以来,该村村民互相争吵、越级上访、背地使拌等都是“家常便饭”。

  “白家村落后归根结底是村两委班子没有发挥领头雁效应。”杨增选以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金征缴情况举例说,白家村基本处于“自由状态”,连最基本的目标任务都完不成。

  在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多次深入到农户家中,摸实情、找症结、听建议。2017年11月,经该村19名党员代表的投票选举,马英海当选为白家村党支部书记,新的村党支部产生。

  村民马外西木对于新村党支部成立带来的变化,感触最深的便是“吃水”。他告诉记者,原本,该村饮水主管道早已埋设进村,由于村两委班子“不作为”,村民对其有抵触情绪,都不愿投工投劳,致使分户管道没有接通。“村民吃水,要到山底畜托人担”。

白家村村民们投工投劳硬化村社道路。(资料图)

  2017年,在帮扶单位和新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协调下,村内管网埋设工程启动,施工期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义务投工投劳。

  轻轻一拧水龙头,清澈甘甜的水喷涌而出。“喝了30多年的苦咸水,真没想到现在能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马外西木嘴里露出了一口焦黄牙齿,那是几十年来喝苦咸水留下的印记。

  “为村民多办实事才能受到欢迎”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村两委班子在帮扶单位的大力协调帮助下,积极争取项目,先后投资实施了教育基础设施、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暖棚圈舍、美化亮化、环境卫生整治等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

  随着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新村两委班子发展羊产业,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曾作为该村建档立卡户之一的马哈克做梦都没有想到,他能拥有260多只膘肥体壮的肉羊。他告诉记者,此前,他和儿子身患疾病,难以承受重体力活,“虽有一身养羊技术,但无资金支持,无处施展”。

  帮扶单位和村两委班子针对马哈克有养殖技能情况,发放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和2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还帮他盖起了一栋养殖棚。2018年,马哈克趁着“政策风”,大显身手顺利“摘帽”。

  “发挥村组织引领村民发展畜牧养殖业,使其真正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马英海坦言,当地自古就有“无牛羊不成家”的传统,养羊是该村的“祖业”,如何发挥其优势作用,关乎千家万户。(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