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院30周年发展纪实
原标题:励精图治砥砺前行——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院30周年发展纪实
1978年,甘肃中医学院成立,这对于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来说是强基厚本的重要之举。
建校之初,学院只有中医学一个专业,培养紧缺的医学人才是学院的当务之急。
从一个专业起步,甘肃中医学院的建院之路走得一步一个脚印。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的需求和学院学科体系完善的需要,筹建中药学专业被提上了发展日程。
1985年,甘肃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成立,这不仅迈出了完善学院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也为甘肃中药事业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从甘肃中医学院到现在更名后的甘肃中医药大学,这所学校一直把服务甘肃医疗卫生事业视为己任;从最初的中药学系,到现在的药学院,这个学院一直为培养药学人才和服务陇药发展不懈努力。
今年,是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院30周年。这30年,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励精图治,立足中药、研究陇药,在甘肃中药研究和产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30年,甘肃中医学院人砥砺前行,让中药学科群从最初的十几名教师,几十名学生,发展到了现在拥有58人的教师团队,近800人的学生规模。
一
建院之初的甘肃中医学院,师资是最重要的“财富”。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多方引进、培养相关专业师资力量。
在中药学专业最初建立时,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引进了席与民、黄正良、朱肇和、崔祝梅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在课堂上为学生授课,课余时间指导年轻教师成长。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毕业,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成长了起来。
最初,甘肃中医学院只有中药学一个专业,但是学院对学科的建设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打造优势学科群。
经过30年的发展,药学院根据需求开设专业,目前已拥有中药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5个专业。其中“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物制剂”专业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据药学院院长李成义介绍:“我们学院现在的中药学相关专业,涉及中药材种植、加工、质量分析和新药研发的全产业链。”
在30年的发展中,药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药学院的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甘肃省飞天学者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6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达到80%以上,这样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30年间,3000余名优秀毕业生从药学院毕业,他们分布在省内外的医院、制药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已成为了各单位的骨干力量。
二
一直以来,甘肃中医药大学就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学校教师结合甘肃省情搞科研。
作为我省中药研究的“领头羊”,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借助自己在研究方面的优势,针对中藏药资源保护、鉴定、加工、制剂工艺、质量控制、中药临床前研究及新药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科研中,整个药学院是一个大团队,各个二级学科是一个个小团队。大团队规划、指挥,小团队协同配合,让科研工作开展得高效有序。2012年和2013年,在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药学院开展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这个项目中,科研人员要对当归、大黄、甘草、红芪等中药材品种进行改良和良种繁育研究,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并采用最新育苗技术,建立名优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
这一科研项目,在药学院各个研究小团队的密切配合下顺利进行,涉及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专业,参与的科研人员多达40余人。
在项目的实施下,我省还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区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当归、大黄、甘草、红芪、苦豆子、肉苁蓉等种子种苗实现了科学繁育。
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药学院的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99项,共申请科研经费5573.4万。在科研中,教师们还获得了10余项专利发明、发表200余篇专业论文。
三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2014年种植面积已达360万亩,产量超过90万吨。中药材是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它不仅能够服务医药事业发展,还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我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自始至终把科研服务紧密地和省情紧密结合。
药学院也与其他学院一样,将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使命,一批教学科研项目紧贴社会需求,体现了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2012年,由甘肃中医药大学牵头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启动。这是一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药学院作为学校具体承担单位,要与其他8家成员单位一起,为我省的中药资源摸家底。这项工作从2012年启动以来,共有900多名调查人员分赴全省50个县,对当地中药资源进行详细调查。
据李成义介绍:“我们承担的这次普查,要摸清我省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全面调查人工种植药材资源及药材市场情况,并收集各地民间的用药习惯。”
此外,学院还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学院协助制定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建设规划》《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等,为定西、平凉、庆阳等地方政府制定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和智力支撑,并多次派专家赴武山县“双联点”帮扶,以实际行动助力我省“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
结合甘肃中药材大省的实际,药学院还主动与制药企业联系,不仅为制药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还派出一批科研人员进入制药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四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甘肃中医药大学审时度势,开始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并将药学院定为学生就业创业改革试点单位。
对于药学院来说,毕业生们都愿意去医院工作,但是医院对于药学类学生的需求并不是很多。恰恰相反的是,广大的医药企业却缺少大量专业人才。面对这样的形势,药学院开始着手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在学生就业观念引导上做文章。
今年,药学院多次赴兰州、白银、陇西、河西等地制药企业和湖南、湖北、河南、贵阳等地高校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并对已就业的药学院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在调研中,学院发现教学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着部分脱节的情况,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很容易存在“教非所学”的情况。回到学校,一套新的想法在药学院产生,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与药企相关的专业,无论是学生培养还是课程设置,都要引入企业的参与。
改革后的课程模式,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增加了,教师除了站讲台,还要去企业进行培训。此外,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培养需求,企业都有了“话语权”。
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何应学说:“我们在改变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在努力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有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如今,已有一批制药企业与药学院建立合作办学的关系,药学院的学生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一种校企互动的教学机制正在形成。
2013年,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正式挂牌,药学院中药学、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的学生,将采用“一二一”培养模式(即大学一年级在定西校区,二三年级在校本部,四年级在教学实践基地)完成学业。这样全新的培养模式,是加强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务实之举。
30年,对于一个学科和学院来说,是一个不短的发展期;但是对药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来说,才仅仅是个开端。对于药学院未来的发展,该校党委书记王海燕说:“甘肃中医药大学将一如既往地立足省情,培养甘肃需要的人才。我们将加强药学院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水平的药学类专门人才,着力解决中药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产业学科建设,促进产、学、研横向联合,把中药研究这门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继续发扬光大!”
记者 李生福 纪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