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服务社会篇 服务社会体现大学担当

23.06.2016  19:13

  近日,一项“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留学生培养”的项目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今年9月,将有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到这所大学,在这里学习古老的中医。

  这是甘肃中医药大学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又一举措。

  据该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杨魁介绍,近年来中医在“一带一路”沿线乃至更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我省唯一的一所中医药类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积极落实我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战略部署,以中医药“搭桥”,加强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以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服务国家以及我省发展战略。

  在省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甘肃中医药大学先后在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法国、摩尔多瓦和匈牙利等国家建立了8个“岐黄中医学院”,以此为平台,致力于中医药在各国的传播推广、教育培训,派出的工作人员还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中医药临床医疗服务。近年来,共派出交流访问学者100余名,分别前往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康平医疗集团、新西兰中医学院、法国传统中医自由学院、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等12个学术机构开展交流合作。

  除了积极推动中医走出“国门”,学校还积极接收美国、法国、韩国等多国的留学生,先后对来自法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的学员开展了中医诊断、针灸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2015年,甘肃中医药大学申报的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功获批,该校将依托这一平台,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基于中医药基础的慢性病防治研究。

  敞开校门办学,瞅准机会推广中医,让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领域不断拓宽。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学校,甘肃中医药大学不再是关起门来教学、科研,而是让中医与国际接轨,让甘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知度进一步提高。

  在促进中医药“走出去”的同时,甘肃中医药大学一直坚守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块“阵地”。

  在我省各地,无论是城市的综合性大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几乎都能看到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身影。由于我省医疗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各地都急需大量的医学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甘肃中医药大学就把办学定位放在了服务甘肃医疗事业发展上。在这所学校,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学生实习实训,学校都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努力为甘肃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据该校统计,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中,有80%留在了我省工作。也就是说,甘肃中医药大学建校38年培养的3万余名毕业生中,有一多半留在了甘肃,为我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仅学生遍布全省各地,在我省的药材主产区,到处都有与甘肃中医药大学合作的项目。该校把科研与省情结合、与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结合、与制药企业的技术需求结合,不断推进产学研用向深层次发展。

  甘肃中医药大学将西北地区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甘肃道地药材等作为重点研究领域,鼓励教师从事相关研究。其中,由学校承担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第三批试点工作和“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协助制定了31项中药材地方标准,建成甘肃大宗、道地、濒危药材品种数据库及9个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学校,组织开展中医药基础、临床、产业、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甘肃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推广和宣传贯彻工作。学校建成了“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中心”以及1万升库容的种子保存库、200亩种质资源圃、3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此外,学校还大力开展中藏药生产关键技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新药研制和现有品种二次开发等研究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开发院内制剂100多种。

  此外,为深入开展与省情相关的中医药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还牵头组建了“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甘肃省当归产业发展研究院”“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与我省中药材主产地、中药生产主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在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甘肃中医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也不断扩大中医药惠民的实效。结合我省特色医改,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扩大医院规模,建立名医工作站、建设甘肃省中药炮制传承基地、研发特色院内制剂等举措,发挥医院特长服务患者。据了解,2015年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量达到35.72万人次,为服务地方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据该校副校长李应东介绍,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甘肃中医药大学将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变化,发挥优势,做强特色,进一步创新产学研用良性互动办学模式,大力拓展对外合作交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