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资源牌”走好“特色路”——甘肃中医学院立足本土做科研“文章”

04.11.2014  10:56

9月下旬,由甘肃中医学院牵头实施的当归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通过了项目现场验收,参与验收的全国专家给予这个项目很高的评价。

这是该校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我省最重要的道地药材——当归。

据该项目的牵头人、甘肃中医学院副校长李应东介绍:“当归是一种常用中药,甘肃的当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全国最好的当归就出在甘肃,所以开展当归研究对我省中药材开发来说非常必要。

这个项目从2011年开始启动以来,对当归进行了从源头到产品的全产业链研究。

李应东说,我们从当归的种质研究、规范种植开始抓起,开发出了更环保的当归有机新肥料,建立了当归病虫害绿色防治体系,对当归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出了当归相关的药品和保健品。

据项目主要参与者晋玲教授介绍,该项目不仅有甘肃中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参与,还集合了兰州大学、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省内研究当归的科研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合力。

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项目在我省的当归主产区建立核心示范种植区500亩,推广最新的当归种植技术近10万亩。并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发出了以当归为主要成分的丽安康片,目前已完成临床前全部研究工作,即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保健品黄芪当归胶囊,已获得生产批号,即将投入生产。

一直以来,甘肃中医学院将科学研究作为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并鼓励学校教师结合甘肃省情搞科研。甘肃道地药材研究、西北常见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地方中医药文献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等都是学校确定的科研重点。

该校科技处处长刘永琦说:“近10年来,学校围绕我省的中医、中药开展的科学研究,科研项目逐年增加。学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2009年之前都是空白,但2009年之后,学校教师找准研究方向,紧盯甘肃做文章,近5年来立项数每年都在15项以上。

针对甘肃大宗中药材当归、大黄、黄芪,甘肃中医学院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地方药企合作,建成了200多亩种质资源圃,并与企业联合建立4000亩的繁育基地,建成了1万升的种子保存库,构建了我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学校还承担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支撑任务,目前已完成全省38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对当地的药材储存量、布局特点等进行了摸底,并建立了数据库。

此外,学校教师和附属医院医务人员还致力于西北常见病的中医药研究,开发出了独一味滴丸、安神颗粒、润肠通便软胶囊、慢支咳喘宁胶囊等50余种中药院内制剂。

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甘肃中医学院为于己百、周信有、郑魁山、张士卿、王道坤等12位名老中医建立了传承工作室,不仅这些老中医的经验得到了挖掘,近百名年轻教师也加入到团队中,在中医传统“师带徒”的传承机制下学到了经验和本领。

甘肃中医学院还建立了“项目—平台—团队”三位一体的科研工作体系,一批青年教师也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中、在团队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了起来。

李越峰,甘肃中医学院2009年引进的博士后。入校之初,学校为她提供了科研启动资金,并全力支持她开展研究工作。

李越峰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读博士时,跟随导师进行四逆散对于睡眠方面的研究。来到甘肃中医学院后,她将这一研究方向与甘肃省情紧密结合。入校短短5年时间,李越峰已经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李越峰虽是甘肃中医学院引进的人才,但她也是甘肃中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她说:“回到母校工作,我能够感受到学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这里不仅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重大项目提供的平台,而且科研氛围很浓厚。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为甘肃中医药事业发展做一些事情,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信息来源:甘肃日报  纪凤仙   李生福   何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