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磨”一剑——甘肃中医学院创新模式开展医学生教育

21.10.2014  09:49

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甘肃中医学院录取分数线再次“走高”,以文史类527分、理工类492分稳列省属院校前列。

作为我省唯一一所省属医学类院校,甘肃中医学院近年来备受考生和家长“青睐”。

我省是一个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特别是对于县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这样“供需两旺”的情况下,甘肃中医学院始终思考着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中医药人才。

甘肃中医学院院长李金田说:“我们学校的人才观是‘能撑起屋脊者皆为栋梁’,这就是说甘肃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大城市的综合性医院,还是在乡镇卫生院,只要能够志存高远、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坚守、执着地干好医生这个职业,就称得上是人才。

要让医学生真正成为能够“撑起屋脊”的人,甘肃中医学院不断创新着教学模式。

包旭宇,该校中医学骨伤专业大四学生。对于他来说,从最初入校学通识、学基础理论,到大二开始的中医学知识加实训课程,再到大三的专业知识以及集中见习,课堂和医院是包旭宇去的最多的地方。

这个小伙子很喜欢去临床实践,“因为在临床上学东西要比课堂上直观,而且学得快。”他的这种感受正是甘肃中医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所要追求的效果。

李金田说:“中医自古都是重师承、重实践,所以我们正在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方式,让医学生练就过硬的从医技能。

除了每门课的老师,包旭宇还拜了临床上的师傅,无论是课余还是周末,他都愿意去医院跟着师傅学经验。

宋敏是该校中医临床学院院长、我省著名中医骨科专家,他每次在附属医院上门诊,身边总有几位徒弟跟着。学生们学师傅如何与病人沟通、学望闻问切、学如何开处方药,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来的宝贵经验。

宋敏说:“我们整个学院都在实行这种师带徒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练技能,还可以让他们早早接触职业环境。

多年来,甘肃中医学院历任领导都把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一套趋于合理的培养方案最终形成。

据该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厚谦教授介绍,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按照国家对于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教学,以此培养合格的医学生。

在甘肃中医学院有这样一个共识:多实训、多临床。近年来,实践教学比例在该校的课程中被不断加大。目前总体课程中,三分之一的学时都用来实践,部分专业课的实训与教学比例达到了一比一。

此外,该校还创新地引入两段式教学。以往五年制医学教育,采用四年学校学习、一年医院实习的方式。而现在,一些专业改变为前三年学校培养;第四年在附属医院学习临床课程,这一年学生的时间全都在医院度过,一半用来临床实践,一半时间由医院医生为他们上课;第五年时间进行整体的专业实习。

除此之外,该校还注重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改以往考试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端。学校将每门课程总体分数的60%纳入平时考核,学生的态度、能力、知识、结果都是考核内容,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新模式被老师引入课堂中。

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毕业后无论上门诊还是在临床,都心中有底、手中有技。近几年,该校毕业生在全国各类专业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也名列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中,有60%以上在我省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有5000多人获评副高级以上职称。正是这些有理论、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成为了我省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该校有一批优秀毕业生走出甘肃,如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龙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军平等,他们已成为所属医疗单位的骨干;还有一些毕业生走出了国门,如南非针灸学会副会长张毅、美国芝加哥中医学校主任谢光、马达加斯加中国针灸中心主任林佩冲等,他们在国外为弘扬和传播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做着努力。

五年时间,对于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来说并不算长,但是这五年对医生来说至关重要。甘肃中医学院正是以五年“”一剑的执着,为一个医生能够“撑起屋脊”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