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丝路非遗扎堆诉“乡愁” 线上线下吆喝谋“新生”

28.03.2021  05:11

  中新社甘肃陇南3月27日电 (冯志军 张婧 崔琳)来自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大批遗产品27日扎堆甘肃陇南市,通过近百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互诉“乡愁”,并通过线上线下的非遗展演以及直播带货等活动,为渐行渐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谋“新生”。

  在活动现场,庆阳香包和剪纸、白银林兰铜艺、陇西刺绣、马勺脸谱、陇南咂杆酒、阶州木雕,以及“一包如意走丝路”系列作品等各类非遗产品,勾起围观民众的“儿时记忆”。舞台上的高山戏、白马人歌曲、琵琶弹唱等非遗展演,则让“乡村生活”愈演愈烈。

  古丝绸之路贯穿东西蜿蜒约1600公里的甘肃全境,沿途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星罗棋布。非遗资源丰富的甘肃“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8项非遗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春生介绍说,近年来,甘肃持续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帮助贫困民众学习传统技艺,提高脱贫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目前,该省93家省级及以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逾2000人。

  王春生表示,甘肃非遗保护领域在今后将坚持传承和创新并重、保护和发展同步。此次活动将为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和社会搭建起交流互动的平台,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带动传承人群增收。

  甘肃定西市非遗项目陇西刺绣传承人祁辉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多数技艺如果脱离乡村生活,再优秀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因此,非遗要进入寻常百姓家,和传统文化、乡村等相结合,找到新的生命力和生长点。

  祁辉认为,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建立传承人保护体系,构建非遗保护产业化体系则更为重要,要找到产业化的载体,促进其动态和可持续发展。

  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此次非遗活动为期三天,旨在通过展现丝路沿线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普及非遗保护和传承知识,促进社会力量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