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报道:甘肃,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12.06.2018  23:02

作者:吴克明   从卫星图片上看,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有一片近1.6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像楔子一般牢牢扼守在两大沙漠之间,成功地将一度就要合拢的沙漠阻止在绿洲之外。
  这里是甘肃民勤。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勤人将民勤的历史写成了一部防沙治沙史,也在中华民族防沙治沙史诗画卷中写下辉煌一页,留下了“牢记嘱托、勤苦坚守、众志成城、绿色共享”的民勤精神。
  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指出:“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恢复民勤绿洲的新号令由此吹响。
  向沙漠要生存
  民勤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分布着青土湖、老虎口、勤锋滩、龙王庙、西大河等危害严重的风沙口,沙漠和荒漠化土地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0.34%。
  历史上,民勤也曾湖泊众多、森林茂盛。明清时期,民勤有大小湖泊160多处,是一片土沃泽饶、可耕可渔的塞上江南。可随着时间推移,民勤的丰饶却逐渐失色。1952年-1998年间,民勤年沙尘暴出现天数为35天左右,居全国之首。昔日的绿洲即将变为沙漠孤岛,民勤的生态到了不治则亡的地步。
  1950年,民勤县举行了第一次群众性植树造林誓师动员大会,防沙治沙从此成为民勤人民永恒的主题。
  为勒住两大沙漠的合拢,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关于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全县之力,开展了一场又一场治沙会战。
  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29.86万亩以上,完成工程压沙造林51.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几大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呈逐渐减少趋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60多年来,全县治理面积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民勤绿洲。
  向科学要效率
  治沙要靠精神,也需要科技支撑。
  1955年,时任宋和村团支部书记石述柱组建起一支由30多名青年团员组成的治沙突击队,挺进宋和村东的大沙河风口。然而,由于缺乏技术保障,30多人6年的心血只换来20亩白杨林。
  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下,上世纪60年代初,石述柱带领大家对“固身削顶”的治沙方法进行了改进,创造了“粘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的治沙新模式,被学术界称为“宋和样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
  治沙突击队成功了,石述柱也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从此,他们运用“民勤模式”,在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等区域开展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治沙造林试验,在沙化、荒漠区等不同立地条件下营造道路防护林,每年成功压沙2万多亩。
  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2003年起,民勤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关闭机井3018眼,压减配水面积44.18万亩。到2016年底,民勤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022米,芦苇、百刺、梭梭、沙枣等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覆盖度由2006年的28%提高到58%。
  2008年,民勤县启动实施了老虎口治沙工程,治沙由一人、一铁锹、一架子车的零打碎敲模式,向专业化方向转变。历时近10年,民勤完成“稻草沙障+梭梭”模式工程压沙造林10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36%。
  如今,专业队治沙造林成为民勤治沙的新模式。县里每年划定治沙区域,面向社会招标,只有有资质、有经验、有成效的专业团队,才能获得招标资格。
  向治沙要效益
  产业兴、治沙兴。民勤县大力发展以红枣、枸杞、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鼓励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甘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使沙区开发实现了由被动防沙固沙向主动治沙用沙转变,沙产业结构日益多层次、多品种、多效能。
  目前,全县累计发展经济林49.7万亩,示范推广肉苁蓉、甘草、锁阳等沙生中药材11.14万亩,培育各类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个,林业产业加工企业12家,形成了以“民勤红枣”“民勤枸杞”地理标志产品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品牌。累计申报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50个,认证面积46万亩,24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领林果基地24.83万亩。
  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老虎口林区承包了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发展沙产业。总经理叶文明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去年累计收购干苁蓉20吨,价格在每公斤140-150元之间,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同时,民勤在勤锋滩建成集试验示范、效益发挥、龙头带动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沙产业示范园区,开展节水灌溉、经济林栽培、苗木培育、高效养殖、沙生经济植物栽培利用、太阳能高效转化、沼气生产利用等试验示范。实施亿利资源集团沙漠生态产业扶贫和甘肃茂绿治沙科技有限公司10万亩荒漠化治理及油用牡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成西大河、老虎口、青土湖、甘肃内蒙古省界治沙物资运送通道及红东公路等沙漠公路600多公里,沿线布设黑果枸杞、肉苁蓉、甘草等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沙产业发展。
  向绿色要发展
  实现防沙治沙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是民勤人的共同信念。
  治沙工程属于生态性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但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季节性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近年来,民勤县共组建防沙治沙协会20家、治沙专业队伍60个,每年吸纳1265名群众参与压沙造林,实现劳务收入1776万元。2017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沙产业的群众达11.4万人,沙产业总产值3.32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沙产业、工程压沙的达到36%。
  通过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民勤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5.19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3.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6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7元。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如今的民勤,已经实现了由荒漠到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