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甘肃|一部“史稿” 终结“戏剧大省”的尴尬

03.11.2016  15:11

    原标题:一部“史稿” 终结“戏剧大省”的尴尬

  《丝路花雨》剧照。

  上世纪50年代的一部《枫洛池》,标志着陇剧剧种的诞生,为中国戏剧剧种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70年代末的一部《丝路花雨》,创立了中国新的舞派——敦煌舞;

  2000年代的一部《大梦敦煌》,成为中国民族舞剧市场化运作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间,甘肃在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各个领域,都有长足发展,都取得了不小成就,并赢得广泛好评。但是,在全国具有竞争力、为甘肃带来较大声誉的似乎还是戏剧。

   A.陇剧诞生,为中国剧种“添新

  诞生于1959年的道情剧《枫洛池》是甘肃本土剧种陇剧的奠基之作,也是甘肃戏剧在新中国成立十多年之后取得的第一次创作高峰的一个投射。

  《枫洛池》源自清初戏曲家朱佐朝《渔家乐》传奇。《渔家乐》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大将军梁骥专权,派兵追杀清河王刘蒜,却误杀了浔江邬姓渔翁,刘蒜则逃入渔舟,被渔翁的女儿邬飞霞救出。后邬飞霞为报父仇,混入梁府,乘隙用神针刺死梁骥。刘蒜即位为帝,封邬飞霞为皇后。

  “我们从《渔家乐》中深切地感知了一个信息:邬飞霞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于是,便选取了邬飞霞刺死梁骥这一点素材,借用了其中几个人名,重新编织故事。”在《甘肃文艺》杂志的“甘肃戏剧口述史系列”栏目中,作为当年《枫洛池》四人剧本组中的一员,老剧作家李迟回忆了《枫洛池》的往事。

  设置冲突,结构故事。李迟和剧本组的其他三位陈文鼐、石兴亚、金行健对朱佐朝的《渔家乐》进行了新的解构。“我们不满足于使剧中的某一场冲突停留在政治评价、道德评价的层面,而强调深入开掘人物的精神世界,想要努力抒写出弱小的渔家女邬飞霞面对苦难时那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身临绝境时那撼人心魄的生命意志的爆发力。”李迟在文章中回忆道。

  除剧本组之外,易炎、邸作人、陈明山是当年《枫洛池》音乐组的三员干将。戏曲剧种的区别在于音乐。也因而,在李迟眼中,音乐组的工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立新剧种”。

  道情是陇东民间皮影小戏,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既含江南丝竹的雅韵,又具有西北古调的雄劲,不过在成为陇剧之前,它只是在“三尺亮子”上演出的一种不分男女、不分行当的民间艺术,倘使要以一个舞台戏曲剧种的标准来考量,显然它是先天不足的。“板式形态不完整,旋律均未摆脱道情说唱的原始迹象,节奏杂舛,无章可循,语言化形态颇重,停留在简单、无系统状态。”身为戏曲理论家,王正强清楚道情唱腔音乐的短板所在。

  在《枫洛池》获得的多个奖项之中,易炎、邸作人、陈明山三人获得由中国戏曲音乐学会颁发的“戏曲音乐开拓奖”无疑举足轻重。剔除了说唱原始遗风,借鉴京剧、秦腔等成熟剧种的板式发展规律与经验,创造发展出陇剧的“慢板”“二流板”等一整套全新板腔调体系,甚至还新创了一些从前没有的板式唱腔。这些创新之举是易炎他们对道情唱腔音乐进行的开拓所在,这也是他们被《甘肃戏剧史》定义为“改造陇东道情音乐、发展新生陇剧音乐的第一代奠基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