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书院

04.08.2015  14:26

    甘泉书院是甘州历史上最大的书院,创设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最早由甘肃巡抚都御史赵春为书院修建四座书斋,名曰:诚意、正心、崇德、广业。后到嘉靖年间,巡抚都御史赵载在书院内建起一座“敬一亭”,而后巡抚都御史牛天麟又在书院增修讲堂号舍。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甘泉书院废止。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令各省兴办书院。雍正元年(1723年),甘肃首先在兰州设立正业书院,后又创建兰山书院,成为甘肃的最高学府。自此,各府县的书院纷纷兴办起来。乾隆二年(1737年),甘州知府冯祖悦在甘州城内重建甘泉书院,当时规模还比较小。二十多年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张掖县知县王廷赞对甘泉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书院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规模。

    甘泉书院因甘州城内有一甘泉而得名。书院位于甘州城东南隅甘泉涌出之处,先架设木桥,填平洼地,打好地基,而后纠工聚材,建起房舍50多间。地方士绅为王廷赞的行为所感动,也纷纷捐资,又给书院增置76间房屋,使甘泉书院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新建的甘泉书院,处处有流水相通,花草芳菲,亭台相间。书院内有广贮图书的玩书楼,有谈经论典的集贤堂,有博览群书的灌书园,有著文释义的锄经堂,有登高远眺的三台阁,有供人休憩的爽心亭,还有与甘泉池水相映的甘泉楼、双苇湖,环境幽雅,景色怡人。书院的师资都是颇有声望的学问渊博者,能诗善文,工于书法。书院经费来源有公助和私助两项。王廷赞在重修甘泉书院后,为书院置学田60顷,每年可收生息银1500两,另有城内外苇草湖410亩,取起息作为书院生徒的薪火费。地方贤达人士,也每有捐助。

    清末,在全国各地广设学堂。光绪三十年(1905年),甘州知府刘振镛将甘泉书院改为甘州府中学堂,是甘肃全省13所中学堂之一。

    此外,清朝的甘肃学政陆廷敝还在甘州创办了河西讲舍。当时,河西走廊西有酒泉书院,东有雍凉书院,中有甘泉书院,均为府属书院。为了使敦煌、肃州、甘州、凉州、西宁等地书院中的优等生有继续深造游学的环境,陆廷敝就在地处走廊中段的甘州城内创修了河西讲舍。清末光绪年间,河西一度陷入战乱之中,河西讲舍面临困境。战乱平息后,甘肃学政蔡金台来甘州监试,见河西讲舍内颓壁残垣,荒草废池,便与甘肃提督周达武商议,重修讲舍。周达武虽是武将,却对文教极为重视,亲自督办修建河西讲舍,使得讲舍焕然一新,规模也扩大了好多,还购买了大量图书。河西讲舍的名气又传向四面八方,嘉峪关内外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清朝灭亡后,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兴起,河西讲舍随之废止。民国时期,在河西讲舍旧址设立了张掖县教育局,后又在其中创办了张掖县第一座初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