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南邀业内专家建言“牦牛乳产业”

24.07.2016  14:32

  中新网甘肃合作7月24日电 (记者 丁思)“现今的东部乳业市场,面临着市场相互剿杀、外资品牌大量进入、残酷的市场价格等多重困难,西部乳业是否现在进入呢?”23日,高级乳业研究员宋亮出席“2016首届牦牛乳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建议,甘南牦牛乳产业在开拓市场上要注重本土优势,先西后东、先本土后外省;并在此基础下,搭上中欧贸易铁路这趟快车,开拓西亚、欧洲市场。

  23日,“2016首届牦牛乳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甘肃甘南州合作市举行,“加快牦牛乳产业开发,促进藏区脱贫致富”为本次论坛主题。当日,来自国内外乳品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大美羚城,为牦牛乳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该论坛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甘南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5年底,全州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5.4%;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73.91万头、只,各类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3.5%、47.2%、41.0%;肉类总产量达到7.22万吨,牛奶总产量达到8.2万吨。

  甘南州州长赵凌云说,中国是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全世界94%以上的牦牛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甘南州是全国牦牛的重点产区之一,牦牛乳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在甘南州交易的牦牛乳曲拉占全国交易量的80%以上,甘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牦牛乳曲拉交易市场。同时,以甘南华羚、燎原、雪顿等为代表的一批牦牛乳品企业异军突起。

  赵凌云说,加快牦牛乳产业开发,让中国的牦牛乳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中国符号,不仅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甘南州的具体实践,而且丰富和拓展了甘南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独特内涵和深远意义。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趋于放缓、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刻,促进青藏高原牦牛乳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企业、社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而对于当前乳业行业的低谷期,宋亮认为,“这恰是甘南发展牦牛乳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的绝佳时候”。目前,进口乳对国内乳业市场冲击很大,国内乳业的生产呈现出过剩的态势。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因资源制宜;而牦牛乳是我们中国一种独有的物种,它的成本和竞争优势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宋亮用酒类和乳业消费作为比较称,未来中国乳的消费将远远超过酒类的消费,酒类的消费特别是白酒的消费,已经见到天花板,而乳业的消费还远未真正开启。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至5亿人口在一线、二线城市生活,9亿人口在三、四线以下地区,这9亿人口的乳制品消费还没有开始,未来消费空间很大。

  宋亮说,2020年中国的消费将会全面释放,未来越来越多的国外食品流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食品走出国门,将来中欧铁路的通车,对于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地推动,对于西北乳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利好机遇。

  对于甘南地区乳业的发展,宋亮建议,首先,牦牛养殖一定要跟本地资源禀赋相结合,不能过度,要吸取中国过去20多年来乳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政府要从牧草、养殖、产品加工、销售做全产业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其次,坚持高品质战略,打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口感、包装上都要做更细致的考量。最后,政府要给企业一定的减税和财政支持,帮助企业在当前低谷条件下,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对于市场的开拓,宋亮建议,甘南乳业要做好产品开发,把更具优势、更具差异性的特性表现出来,把一些实实在在的、摸得到的、尝得到的、吃得到的都呈现出来。建议先西后东,先本土后外省,牦牛奶的产品,现今在中国东部、南部市场认可度、认知度比较底,但是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认知度比较高,可以围绕这些地区,先开展优势产业的开发。

  与此同时,中国奶业协会荣誉会长刘成果建言,牦牛乳产品要立足高端;其次,甘肃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助力高端乳产品走向世界,并通过中亚走向欧洲,最后走向全球消费市场。

  对于乳业产品的安全性,刘成果说,乳品安全重于泰山,目前消费者对于民族奶业信心仍然不足,所以安全问题是乳品生产的生命线,企业要更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自身监督。

  来自德国的乳品专家葛瑞格·施阿发则对甘南本土的牦牛肉、牦牛乳奶酪非常感兴趣,称它们为“超级食物”。他说,现今欧洲人非常注重健康问题,他们更多希望使用低脂肪、高蛋白制品,而从牦牛乳高蛋白价值来看,可以满足民众的饮食习惯,并解决该类健康问题;希望牦牛乳产品能作为中国的代表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一定会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当日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当地牧民,分别就牦牛乳产业助力牧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中国牦牛乳产业与甘南‘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宏观经济大势及乳品行业的战略应对、牦牛乳加工新技术与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西部地区牦牛乳经济良性发展、中国牦牛乳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论述,分享各自相关领域的见解思路和发展良策。(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