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地仓村扶贫的坚持与希望

25.12.2014  10:50

  在甘肃,扶贫不是件容易的事。

  贫困是基本省情,而基于个体的扶贫最难,因为众口难调,加之过去扶贫手段单一,所以很多扶贫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12月上旬,记者去甘南夏河县地仓村采访,该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050元跃升到如今的4017元。路上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扶贫开发这场硬仗究竟如何打?扶贫的手段和经验究竟有哪些?得到的答案异常简单却引人深思。

  一

  12月4日,夏河的气温已经到了零下9摄氏度。刚下车的省工商局人事处处长张益民就被几位藏族同胞围住了。

  “上次修建暖棚漏了4户人家,这次还能申请不?”

  这是张益民今年第16次来到夏河县桑科乡地仓村,这里是省工商局开展双联后他的帮扶点,他与周围的人们都熟悉得像老朋友。

  他们说的暖棚并非人居住,而是为牛羊过冬修建的“卧室”。双联行动开展后,省工商局的干部对于如何帮扶心里也没底。2012年,他们在兰州、夏河往返数次,在与当地群众深入交流后得知这样一则信息,由于牛羊散养,每年冬季牛羊产崽的存活率仅为42%。“当时就有一个思路,扶贫就要贴近当地群众,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帮什么。指导他们养牛养羊我们显然是‘门外汉’,可如果帮他们提高幼崽成活率,不就是增收吗?”张益民说道。

  提出思路后,当地群众并不完全买账,有人认为,人住的房子都没改善,却要给牛羊建房子,没道理。为了解除大家的疑虑,省工商局的双联干部先期帮助几户有建棚意愿的牧民修建了暖棚,每个暖棚补贴1万元,一个冬季下来,冻死的幼崽寥寥无几。消息传开后,整个地仓村的牧民都要求修建暖棚,两年下来,全村的养殖暖棚已达215个,占牧民总户数的80.8%。正是有了这些挡风遮雪的养殖暖棚,地仓村的牛羊成活率从2012年的42%提高到如今的96%以上,越来越多的牧民因此受益。

  地仓村五队队长斗格扎西告诉记者,2007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冻死了他家的50多只羊羔。“我们靠放牧为生,冻死羊羔太让人心疼了。但暖棚修好后,今年的100只羊羔全部存活,而且到了夜里将暖棚关闭,不怕狼袭击羊群,也能睡个安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