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昕颖:节俭养德新风尚

30.09.2014  18:20

  作者:瓮昕颖

  中国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风尚习俗,古代的圣贤、明君也都是节俭的典范。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中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念过的诗词里也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见节俭并不是某个时期、某个人独有的,也并不是社会生活落后的体现,相反的,我们的祖辈就是靠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继续能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独立、富强。

  现今社会,人类社会高速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攀比、大手大脚、炫耀等不良风气的席卷,大多数的人们在称赞古人“凿壁偷光”努力学习的同时,肆意挥霍着光明;在感慨“粒粒皆辛苦”的同时随意的浪费、丢弃着餐食;在叹息“最后一滴水是人类自己眼泪”的同时,任由如金的水资源肆意流淌。过去勤俭节约的美德如今已沦为笑谈,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肆意的挥霍、浪费。人们不再赞颂勤俭持家、努力奋斗,开始追求不劳而获,开始羡慕富贵奢华的生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固然没错,但是将高品质建立在炫耀、攀比这种虚荣的形式上,其实践踏的不仅是美德,更是践踏自己努力打拼的过去。

  现在全球都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矿产资源不足、全球变暖、植物覆盖面降低等问题,面对紧迫的生存困境,重拾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居民可以做到的最有效的方式。

  今年习总书记提出了“戒奢从简”,提倡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光盘行动”、节能办公等都被列上日程。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做不到修建一个水库、捐建一片草原,可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米,将生活用水、办公纸张进行重复利用,多次利用,不讲排场,不攀比、不浪费。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一个勤于节俭的人,是让人敬佩的;一个懂得节约的国家和民族,是值得全世界尊重的。把节俭变成行动,才能标注我们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新深度。对国人而言,不能满足于节俭养德的向往,更应身体力行地行动和推动。身边的榜样就是摸得着的哲理。在文明示范活动中,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治理、整顿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着力打造“勤俭办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结合“文明餐桌抓节俭、节粮思危要节俭、治污减排强节俭、资源循环保节俭、节水节电实节俭、闲置共享重节俭、节能低碳为节俭、宣传示范促节俭”八大行动,就能让节俭成为一种“德”的方式。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