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瓜州县“四轮驱动”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05.2015  10:43

   中国甘肃网5月20日讯 为加速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格局,瓜州县深入贯彻省委常委王三运书记在广至藏族乡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123”增收模式,狠抓首位产业,强化技能培训,落实惠农政策,加快产权改革,不断拓宽收入渠道,助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步入“快车道”。

  狠抓主导产业,突出提质增效,经营性收入一路高歌。按照“做精一产”的总体思路,瓜州县各参联单位立足实际,发挥职能优势,以示范带动,园区承载的形式,引导联系户落实蜜瓜、枸杞、大枣、葡萄等为主的高效特色产业面积累计达到34.7万亩,新增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3820亩;新建规模养殖场19个,确定“2511”养殖示范户486户,全县牛羊存栏65万头(只);落实市级园区3个,县级园区11个,乡级示范点26个,进一步完善公司+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土地改良、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指导农户通过精细化管理、技能化种(养)植,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确保高效优势产业成为农民稳定持续增收的源动力,成为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的“主动脉”。预计2015年群众经营性收入达到3906元,较上年增幅28 %,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

  强化技能培训,坚持内外并重,工资性收入亮点纷呈。工资性收入作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最大“潜力股”,瓜州县各级参联单位和帮扶干部做足“外向输送”与“内部消化”两大重点,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外向型人力输送。对贫困家庭的剩余劳动力组织举办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590场次,受益群众6.1万人次,极大地提高困难群众自主就业能力;一方面针对留守妇女、残疾人等贫困家庭开展就近就地就业培训,通过提供用工信息、联系就业单位等方式,促使妇女群众在乡镇龙头产业、民营企业等就业,使妇女群众切实撑起劳务经济“半边天”。目前共输转劳动力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工资性收入已迅速成为加速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晴雨表”。预计到2015年年底群众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增长37%。

  落实惠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转移性收入全面覆盖。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即扶的原则,瓜州县各参联单位和帮扶干部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保底作用,加强惠农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通过加强低保、五保等惠农政策宣传,截止第二季度,全县享受农村低保人数44725人,移民乡镇75%;发放低保资金2946.3万元;五保户289人,发放资金65.6万元。在各级参联单位的督促指导下,各联系村惠农资金程序公正、发放透明、落实公平,及时足额发放到户,确保了惠农资金不走样、不缩水。

加快产权改革,打好组合拳,财产性收入破冰前行。针对目前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零覆盖的现状,瓜州县各级参联单位和帮扶干部坚持增加困难群众资产与盘活资产并举,通过加强宣传,积极帮助联系乡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群众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面积近10000亩,8个农村乡镇建成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参与经营的100亩以上规模示范点14个,促进资本保值增值。预计2015年困难群众财产性收入破冰前行,增幅50%。 (酒泉市瓜州县委双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