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琴坛村村民300年乡音未改 祖先避战乱福建迁来

03.06.2014  14:50

  进入婺城区箬阳乡琴坛村,会有一种武陵人误入“世外桃源”的错觉。

  昨天是端午节,拜完关帝村民就开始吃粽子了。虽然表面上跟本地人没啥区别,但他们自称是“汀州人”,族谱里记载,大约清朝初年,他们祖先为了避战乱,从福建汀州府迁徙过来,已在金华繁衍生息大约300年。

  琴坛村有一个奇特之处,全村男女老少会说五种方言,说得最多的是客家话。

  作客金华300年,他们的故事,仿佛一部现实版的桃花源记。

   300年乡音未改

  人人会说客家话

  大山深处的琴坛村,有400多口人。村民大部分能说五种方言,客家话、金华话、汤溪话、武义话、永康话。其中客家话几乎人人都会,村民们之间平常交流使用最多。

  该村地处金华、武义县宣平镇、婺城区汤溪镇交界,会讲几种语言不足为奇,可是怎么会冒出客家话呢?

  村里许多老人讲了一辈子这种方言,却只知道这是“福建话”,是他们祖先的语言,和金华方言不一样。

  直到前两年,从福建来了几个人找他们做族谱,双方居然能用这种方言交流。他们这才知道,族人们一直在讲的是客家话,他们是汀州客家人的后裔。

  独特的“客家话”,也叫汀州腔,是琴坛村民关于远祖记忆的最牢固的维系。

  虽然许多传统已经遗失,但琴坛村村民一直记得一条祖训:“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

  老邹说,村里的孩子牙牙学语说的就是客家话。他7岁小孙子出生在金华城里,也必须要学客家话,从外地嫁进来的媳妇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