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理论网】创新行动机制 实施精准扶贫

10.12.2015  11:4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决胜阶段。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关键性问题。目前,宁夏有9个国家重点贫困县(区),李建华书记强调“要立足实际,谋划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纵横互补的“网状”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国家实施扶贫战略以来,扶贫识别机制经历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三级变化。贫困群体的精准识别是实施扶贫的关键,采用“层级式”纵向逐级识别,即“市(县)—乡(镇)—村—户”测量识别贫困程度,以国家最低扶贫标准为底线,参照中南部山区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找准贫困成因、识别贫困群体。同时,采取“参与式”横向平行识别,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识别贫困群体,通过村民自主申报、基层政府与村委会、村民代表联合调查比较识别贫困群体,取消贫困人口的名额配置。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互补的“网状”识别机制,将“真贫”群体,“临界”贫困群体甄别出来,确保国家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做到“真扶贫”。

行政吸纳市场的“三维”共赢精准扶贫治理机制。政府作为贫困治理的核心主体,政府行为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基层政府的逐利性,往往导致多样化的行动策略谋求生存空间,然而贫困治理情景的强化约束,可以促使基层政府扶贫部门采用激励措施吸纳市场主体,建构基层政府、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体的利益衔接,形成“三维”共赢机制。一方面自治区政府推行扶贫目标实现的考核中,强化贫困人口的实际减少,而非平均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为考核指标,防止基层政府利益与社会利益“虚假”膨胀;另一方面,打破基层政府扶贫开发中的体制性垄断,多元化吸纳其它主体参与扶贫治理,例如政府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贫困群体自筹资金与企业联合,转化部分扶贫资金以政府为担保贴息贷款,由企业负责经营相关产业,按照合同比例给予贫困群体分红,实现共赢。

多元联动的“整体性”精准扶贫帮扶机制。贫困群体的贫困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权利资本等方面的缺失。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困扰贫困群体的各要素是一个整体系统,精准帮扶机制要形成对各类系统要素的“整体性”协调。贫困群体最重要的是经济资本的匮乏,但是其它资本也不可忽视。阿玛蒂亚·森认为权利和分配的双重不平等导致贫困的产生,并指出不同阶层对某物的支配能力,表现为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而权利关系又决定于法律、经济、政治等社会特性,获得利益目标的条件是增强权利能力。在精准帮扶中,对于贫困群体的“贫困处境”可以借助外力改变,通过政府行为、各种组织与制度创新消除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提供“机会均等”与“公平共享”。此外,还要帮助贫困群体抛弃贫困亚文化认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特别是中南部山区深处的贫困群众,采用各类新闻媒介,帮助深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才能真正脱贫。

(执笔人:丁生忠 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治理、公共政策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等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