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是社会和谐“催化剂”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社会上存在的戾气和偏激行为深感忧虑,认为它们直接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从思想根源上分析,乖戾和偏激行为与一些人不理性、不成熟密切相关。因此,当前应注重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使理性成为社会和谐的“催化剂”。
理性是人类的高贵禀赋,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质。理性的本质是求正确,理性态度就是求正确的知、情、意的统一。秉持理性态度待人,就要摒弃自我中心主义与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以平等原则待人处世,不把对方作为工具或手段,恪守不故意伤害的基本道德准则;具有悲悯情怀,同情在追求真善美中遭遇挫折和失败的人。秉持理性态度待己,就要反对平庸主义与享乐主义,倡导严以律己、取法其上,执着于高尚的追求,拒绝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生取向;坚持自我反省,敢于自我批评,朝着真善美的方向不断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让人生更有意义。理性及理性态度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提供了明晰的价值尺度。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采取不理性态度、作出不成熟行为的现象屡屡出现。一是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尚未杜绝。无论在职业活动中,还是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都存在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现象。一些人倾向于把本职工作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忽视工作的本体价值,不能把自身权益的增进建立在本职工作本体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二是平庸主义与享乐主义仍有市场。一些人沉溺于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缺乏追求崇高理想的热情,实际上信奉的是平庸主义。一些人对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无暇也无心追问与思考,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生活。一些人以享乐主义为人生价值取向,把吃喝玩乐及感官享受作为人生幸福之所在。三是自我中心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自我中心主义,轻者表现为固执己见、拒绝一切不同意见和建议,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与指正也不能接受;重者表现为“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排除异己。这些不理性态度、不成熟状态,是导致反常越轨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如何使人们形成并秉持理性态度、摆脱不成熟状态,是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紧迫课题。实现良法善治,是解决社会中不理性问题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实现良法善治,关键在于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使人们在知法守法的社会环境中、在明道理守规矩的制度轨道上不断培育理性态度,提升行为的理性水平。开展深入人心的理性教育工作,是解决一些人不理性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蒙昧无知、依附盲从、懒惰怯懦、刚愎自用等会阻碍理性态度的形成。清除这些障碍,需要开展深入人心的理性教育工作。良法善治与理性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会使人们逐步形成并秉持理性态度,就会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