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妥协致双赢
在传统观念中,妥协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但在利益关系、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妥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润滑剂”“黏合剂”。妥协是指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求得共识。当然,这样的妥协不应涉及原则性问题。事实一再证明,大到处理国际关系、社会关系,小到处理人际关系,均离不开妥协,理性妥协往往会带来双赢效果。
理性妥协让矛盾双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矛盾永恒存在,无法避免。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类总是以自身智慧来缓和、协调、化解,努力使矛盾双方或多方处于非对抗、冲突的状态,尽可能避免矛盾激化。特别是在不存在对抗性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追求和谐、幸福、安康,会理性选择以非对抗的方式处理矛盾,力求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平衡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以现代理性精神化解社会矛盾的理想局面。因此,矛盾双方或多方增强妥协意识、培育妥协能力、掌握妥协艺术,通过协商沟通,在理性让步中缩小矛盾、缓和矛盾,最终化解矛盾,在求同存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进而形成社会共识,就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理性妥协让博弈双方都能实现自身利益。在利益博弈中,最佳结果是避免零和博弈,追求正和博弈,通过利益兼顾实现共赢。作出正和博弈的选择、达到正和博弈的目标,同样离不开理性妥协。在利益面前没有丝毫妥协、缺少必要牺牲,失去的可能是更大利益甚至全部利益,这就不是赢而是败。“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产权界定不清,也同人们没有理性兼顾各方利益有关:人们都想多养羊,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结果公地被啃得寸草不生,大家都失去了养羊机会。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警示人们,在崇尚理性精神、遵守契约规则的现代社会,任何人都需要妥协。其中,遵守规则是底线,违背规则就会损人不利己、失去获利机会。事实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富总量的扩大,妥协的空间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妥协。如果我们以更宽广视野观察妥协,当今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应打破冷战思维,以理性精神、妥协艺术加强合作、寻求共赢。
理性妥协让社会主体提升精神境界。人们大都不愿意妥协,但在社会生活中妥协与每个人相伴相随。正如美国学者多比尔所说的,没有人喜欢妥协,但每个人都在妥协。法国思想家阿隆更是直截了当地讲,只有死人不需要妥协。既然人本性上不愿妥协,而现实生活中又必须妥协,这就需要加强修养,提升为人处世的品位与层次,学会妥协,在妥协中丰富人生、砥砺品质。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为了寻找利益的交汇点,弱者需要妥协,强者更需要妥协;熟人面前需要妥协,陌生人面前更需要妥协。妥协既要利己,更要利他。因此,妥协不仅有功利属性,而且有价值属性,体现社会主体的精神境界。史传清代张英为官后,家里因一堵墙与邻居发生纠纷,双方争执不休、互不相让,家人修书一封向他求援。张英看罢家书,回复“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与那些以势欺人者相比,张英的妥协体现了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担心妥协丢面子、失人格。其实,妥协并不是示弱,而是内心强大的表现,是精神境界的彰显。超越获取物质利益的妥协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而主动妥协者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妥协是智慧的为人处世之道。
(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