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木塔

27.04.2015  13:28

□刘丹

    “天花何处鸟衔飞,一塔依然立翠微。画栋峻增齐雪岭,残钟断续入柴扉。”这首诗是清代文人马羲瑞为张掖木塔作的题照。

    张掖古城,历史上曾以“一城山光、半城塔影”称著,原有金、木、水、火、土五塔,依五行方位而建。今天现存的,仅有木塔和土塔了。

    “张掖有个木塔寺,离天还有七八尺。”这句民谣在河西走廊已流传千年,虽然极具夸张,民间百姓却觉得十分贴切,把木塔的高耸和雄奇之势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就是在楼房林立的今天,这座木塔依然是张掖城中最高的目标。登上木塔之顶,放目四望,整个张掖城尽收眼底,顿有高入云端之感。“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前人的诗句真把登临木塔的感觉写绝了。

    张掖木塔屹立于有名的万寿寺内。查阅史料,万寿寺大约创建于北周,后在明永乐、清康熙年间均重修过,是张掖最古老的一座寺院。地方志记载,古时万寿寺规模相当可观,内有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像,有五百罗汉,二十诸天,“以像呈丈六金身,千佛耸百尺高阁”。昔日盛况,随着岁月流逝,今已不复存在了。

    至于木塔的来历,《重修万寿寺碑记》记曰:“释迦涅槃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千四百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据《甘州府志》载,张掖木塔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尉迟敬德又奉敕监修。据说木塔初时有15层,塔下有一地窖,中心直立一根铁柱,下接底座,上承塔顶,若用力旋转铁柱,整座塔即可随之转动。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神奇,但由此亦可想象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和高超技艺。

    张掖木塔逾越千余年历史沧桑,因自然和战乱原因,曾几度遭毁,几度修复。清光绪年间,一场罕见的黑风遮天盖地横扫河西,竟把木塔摧倒,寺僧广佛邀集地方人士聚资,复将木塔重建起来。

    现存的张掖木塔,为九级砖木结构,塔高33米,象征着九重之意。木塔一、二层为四面四角,三层以上变为每级八面八角,塔体向上逐层渐次缩小。各层外檐呈楼阁式回廊,八方飞角皆有砖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塔身内壁为砖砌,塔内有阶梯扶摇而上,可沿梯登至塔顶。各层的窗位置对称变换,窗上雕花刻饰,门楣砖雕横额。在最底一层,东西两面各辟一门,可由此门进入塔内,东门额为“登极乐天”,西门额为“入三摩地”。第二层是东西假门,南北假窗,东门额为“西天正觉”,西门额是“宝筏金绳”。第三层四面辟门,无窗。第四层东西辟门,无窗,东门有联“玲珑塔下祥光晃,紫金钵里千朵莲”,横额“千佛明经”;西门有联“九级浮图光闪烁,千层莲座镇金刹”,横额“万法归空”。第五层东西辟门,南北假窗,东门有联“宝寺犹云中世界,高塔如静里乾坤”,横额“西来妙意”;西门有联“平安两字西方佛,清静三途上界仙”,横额“甘泉福荫”。第六层四面辟门,无额无联。第七层东西辟门,南北月窗。第八层木围花栏,八面开阔,八角各并立红柱两根。第九层内中为井式塔顶,原悬有铜钟一口,每到苍烟暮蔼的黄昏,几杵疏钟,使得“钟声隐约在天际,四野皆闻”,可谓“塔势凌霄汉,钟声扣白云”。因而,“木塔疏钟”成为有名的“甘州八景”之一。

    张掖木塔“拔地凌空、穿云摩天”,在甘州大地上已逾千年。清代僧官诗人卜舟有诗《题万寿塔》赞日:“巍然笔势蘸寒谷,九级玲珑造化工。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灵瑞毓钟张掖秀,宏仁标范永流东。

    今日木塔,挺立于张掖城中新落成的广场西侧,经过翻新彩绘,成为城市里光彩夺目的一景。登临木塔,远眺祁连雪峰、黑河碧波,但见远山近水风光无限,城郊村落田畴如诗如画,而满城红楼绿树尽在脚下,顿觉宛若进入了升腾于九霄的超凡境界。

    张掖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