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走出特色扶贫路

23.06.2014  11:52

  6月初,当记者再次来到环县南湫乡岳后渠村时,只见村子里宽阔的水泥街道两旁是漂亮整洁的农舍,放眼看去,两面山坡上是层层规整的梯田……两三年前,记者曾造访过这座被叫做“破渠渠”的岳后渠村,如今,村里的景象已截然不同。村民马亮亮说:“这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给我们带来的福气。”

  岳后渠村的移民搬迁只是环县大扶贫的一个缩影。今年,环县把发展产业与易地搬迁并重,结合双联行动,合力推进一场深入的扶贫攻坚战。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就是让困难群众“挪穷窝”,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环境。当然,对农民来说,最关心的还是搬迁后是否有安全的住所、可靠的生活来源和畅通的出行道路。

  移民搬迁项目在环县已有十多年的探索,经过实践总结,县委书记王谦认为,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能致富才是稳得住的关键。去年,县上在南湫乡岳后渠村、天池乡天池村等11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帮群众推地造田、打水窖、拉电、修路,群众搬来就有地种、有水吃、有电用,这种模式受到群众的欢迎。

  今年,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环县加大了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定方向,优惠政策作引导,资金技术给支持。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36个贫困村,项目建成后,将会使9816人受益。

  贫困村之所以贫,除立地条件等客观因素外,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增收致富的好产业。曲子镇楼房子村,近年来坚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如今,一栋栋整齐的大棚、一筐筐新鲜的瓜菜,成了群众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的“聚宝盆”,一个产业让贫困村一举摘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

  去年年初,环县在总结多年产业扶贫实践的基础上,实施种草百万亩、养畜百万头(只)的草畜产业“双百万”工程,围绕专业村合作、专业户养殖,带动村村实现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扶贫开发。去年底,全县羊存栏近180万只,养羊专业合作社达到167个,养羊大户达到1.1万户,仅此一项,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600元。

  今年,县上在提升养羊产业效益上做文章。采取“小规模大群体”的模式,以合作社为单元,采取社内担保的办法,为社员户均贷款3到5万元,大力发展存栏50只左右基础母羊的专业养殖户,让合作社真正发挥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作用。同时,构建“高校专家+县级指导员+技术服务团队+土专家”的服务团队,推广本土的“世强模式”“苏氏配方”,形成“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肉羊产业链条。

  扶贫重在扶智,让干部通过联村联户、驻村蹲点帮群众干实事,是环县扶贫攻坚的一条成功经验。杨庙掌村在市县干部的帮助下,确定了“农民变牧民”的发展规划,从田、路、水等民生工程入手,全面规划扶贫思路。包村干部张宁一到杨庙掌村,至少住三五天,每次都要去看一看杨顺民、杨乐平等几个贫困户。在他的指导下,去年,杨顺民家新盖了房,杨乐平家也新增了10多只小尾寒羊,如今两家的日子都过得滋润了起来。(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文璟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