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文化活动“生根开花”民众参与“乐在其中”
8月4日,位于甘肃庆阳市环县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上,“秦腔戏苑、道情皮影广场、环县道情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演出舞台上以当地居民为主的“演员”在表演。 张永鑫 摄
中新网甘肃庆阳8月5日电 (记者 侯志雄)三伏酷暑,置身夜幕下的黄土塬上略感清爽。在甘肃庆阳市环县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上,“秦腔戏苑、道情皮影广场、环县道情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演出场地,灯火通明、器乐奏起、人头攒动,舞台上以环县当地居民为主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台。年届六旬的韩桂兰和“道情自乐班”的老姐妹们手持渔鼓正在台上表演。
8月4日,位于甘肃庆阳市环县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上,“秦腔戏苑、道情皮影广场演出场地内灯火通明、器乐奏起、人头攒动。 张永鑫 摄
“自乐班”乐参与
环县道情已有千年历史,多用民间故事做题材。2006年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进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的表演方式独具风格,自制的伴奏乐器,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音色独特,受到环县当地及周边宁夏、陕西等毗邻地区的民众喜爱。
从小就喜欢“唱两句”的韩桂兰精神矍铄,兼具了黄土塬人“爽朗直率”的性格,自诩“开心老太婆”。面对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她始终带着笑容侃侃而谈,“老姐妹们闲着整天就是打麻将,我不断拉她们来学唱道情,从两三个人到现在有120多人。”
图为当地民众聚集在秦腔戏苑欣赏秦腔“自乐班”学员演出。 张永鑫 摄
3年前,韩桂兰走进环县“道情自乐班”跟着民间艺人学着唱道情,从此“乐在其中”。在环县文化馆的支持下,她将同样爱好的老姐妹拉过来一起唱道情,并成为“道情自乐班”班长。
“刚开始学唱道情时,‘转弯处’声调不好掌握,唱词押韵最难。”曾经当过民办教师的韩桂兰学唱道情后受到启发,她以母亲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编了一折道情《开心老太婆》,述说着不同时代中当地民众生活的变化。第一次登台演出即受到当地民众好评,韩桂兰成为当地老年人唱道情的“红人”。
“每天早上跳舞、下午练习、晚上表演。”62岁的张艳莲在韩桂兰劝说下加入了“道情自乐班”,“以前为了生活起早摸黑,现在为了快乐比上班还忙。”学员徐巧荣医院查出气管不好,她天天坚持练唱,身体逐渐康复。“在这里心情愉快,别人叫打麻将都顾不上。”
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蒋红丽利用业余时间在秦腔“自乐班”学习了一年半的秦腔小旦,她说:“学习起来感觉较难,但是一直在坚持,观众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
只要天气好,82岁的王桂清坐着轮椅,坚持让儿媳推着她来听道情,她告诉记者,“人多热闹,听着道情很开心。”在外地上学工作多年的环县人李丹说,小时候经常听道情,出去再没听过,这次回来听后感觉到了一种“乡愁”。
图为环县乡镇农民文艺汇演正在“百姓大舞台”进行,当地群众演员纷纷上台表演。 侯志雄 摄
“环县地理环境相对较差,导致群众居住分散,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群众自发组织的“自乐班”,给大家提供了聚在一起的平台。”环县文化馆馆长王生亮说,通过这个平台,大家相互交流,不但能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还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馆”乐扶持
沿着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一共7个演出场地,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秦腔、道情皮影、唢呐、民歌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演出形式分门别类。
王生亮介绍说,这7个演出场地每年从5月到10月份,演出900多场次。在这个常住人口10余万人的县城,观众超过50万人次,演出内容囊括了当地群众喜欢看特色表演。他以当地美食形容:“‘饸络面、羊肉泡馍、猪血脍豆腐’,群众可点自助‘文化大餐’。”
除“点餐”外,群众还可以“主厨”。王生亮说,通过文化馆扶持,类似于韩桂兰这样的“带头人”虽然自身功底相对差一些,但大家乐在参与,由以前的“群众看”变为“群众演”,今年参与演出的本地居民达上千人。
从舞台两侧的字幕提示屏上,记者看到“抵制高价彩礼、聚力精神扶贫”等内容。
“茶余饭后,人们提着凳子都来过回瘾。多亏县文化馆组织,我们这里群众文化生活非常活跃。”72岁的环县退休干部彭天河说,“前些年,一到晚上,群众自发在县城里有灯光处,三五成群聚到一起吼秦腔、唱道情,如今在环江畔的演出场地很好。”他还组织了500多人参加的环县中老年体育协会,太极拳、广场舞表演在甘肃省汇演中还获得过奖励。
“接地气”乐引导
“百姓大舞台,有梦想就来。”舞台上,群众演员纷纷上台表演,环县乡镇农民文艺汇演正在进行。
图为“道情自乐班”群众演员手持渔鼓正在台上表演。 侯志雄 摄
“政府服务,让群众演,把舞台交给群众。”环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孙宏洲介绍说,“百姓大舞台”是当地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一年大致有150场左右,由以往的“政府搭台,政府唱戏”变成“政府引导,百姓唱戏”。从2014年开始,环县财政每年拔付经费用于补贴专业演员、辅导老师和群众表演者。
孙宏洲说,环县的251个行政村现已近半数建立了村级村民文化“自乐班”,环县每年投入50万元由文化馆安排演艺团体的专业演出人员对“自乐班”学员进行培训。
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晓峰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介绍说,《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歌曲,就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甘肃庆阳。“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这首经典歌曲的词作者就是环县农民诗人孙万福。
闫晓峰认为,环县为群众文化生活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和平台,演出内容“接地气”,群众热情高,参与度高,建立了非常好的机制。“让人感觉到了生机勃勃的传统文化,热气腾腾的时代气息。”
在谈及下一步工作时,闫晓峰表示,准备将庆阳市的所属县区文化亮点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展示,让群众参与进来,让文艺演出从“象牙塔”和热衷于参加比赛、参与评奖中走出来,使群众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