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甘肃环县把脉牧草产业 吁建"粮经饲草"四元结构

28.10.2020  03:52
10月26日至27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第八届(2020)全国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甘肃庆阳市环县召开。图为专题论坛现场。 解天文 摄

  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7日电 (记者 侯志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27日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第八届(2020)全国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呼吁:强化重视草的作用,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结构。

  26日至27日,来自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逾百名专家学者,在甘肃庆阳市环县围绕牧草产业发展政策、旱区牧草生产模式及技术、优质青贮饲料调制的关键技术等内容,为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讨。

甘肃环县气候凉爽,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是优质牧草的天然适生区。当地每年新修梯田15万亩左右,新增梯田70%用于种植牧草。(资料图)李文摄

  在专题论坛上,王明利在《着力发展高质量草牧业助力西部乡村振兴》报告中,阐述了牧草产业是现代农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产业,是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中枢及良性循环的必备产业。

  谈及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关注重点,王明利说,需要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强化重视草的作用,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结构。

图为环县大燕麦草机械化收割现场。(资料图) 陈建宗 摄

  “粮+经+饲+草”即在某一区域内农业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以及牧草作物的种植比重。其中,饲料和牧草作物区别在于,前者为精饲料,而牧草属于粗饲料。

  王明利表示,种草是收获地上植株全部营养体,而种粮是收获籽粒,同样一亩耕地种草的营养当量高于单一种粮。对于草食家畜来说,草是其“主食”,“牧草+精料”的日粮模式比传统的“秸秆+精料”日粮模式更能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和安全性,使发病率下降,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图为环县青贮玉米收割。(资料图) 李文 摄

  正如王明利所言,在环县曲子镇西沟村,当地建立了原料库、加工车间、成品库为主全日粮加工生产线。根据本土养殖特点,采取精准化配方,生产全价平衡营养的全发酵日粮,年产量可达9000吨,能够保障1.7万只羊一年的饲料供给。实现了养殖饲料供给不出村,也为没有牧草种植条件的村民发展养殖业。2019年底,西沟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8元,其中来自于草产业收入4893元,占比47.5%。

  不仅如此,兰州大学教授沈禹颖以团队在兰州大学环县草地农业半牧实验站多年研究试验证明,作为“陇东粮仓”的庆阳发展草地畜牧业不仅能提供优质饲草,通过实施“草田轮作”“果草间作”还能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沈禹颖介绍说,庆阳当地自然条件适合发展草畜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西峰区、环县,可以看到紫花苜蓿等饲草适时与粮农作物进行轮作,可显著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她建议,可采取草地农业的模式,苜蓿—小麦轮作、夏季填闲轮作、冬小麦粮饲兼用、果草间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与会专家学者已经认同环县已建成了“粮经饲草”四元结构。环县有耕地358万亩,天然草场842万亩,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县,种草养羊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当地“立草为业,兴草促牧,草畜一体”,年均种植优质牧草70万亩以上,预计到2021年,环县将建成优质牧草基地120万亩以上,产值达到10亿元,种草农户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草学会秘书长张英俊说,“让国家级的科研力量,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引导下有组织的导入产业、导入贫困地区,让相关各方在大会平台上实现资源耦合、价值倍增,成为激活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牧循环的关键动能,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