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探析

01.06.2016  06:36
    继1999---2006年实施一期退耕还林工程之后,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环县抢抓政策机遇,同步积极争取国家任务与投资,同年也随之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2014年下达任务3万亩,2015年下达8万亩。工程实施两年来,在退与不退、退耕栽什么等问题上,该县按照农民做主,政府引导的原则,精心组织,科学规划,严把标准,强力推进,目前已全面完成了11万亩退耕任务。在具体政策落实中,结合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措施。
  一、任务如何分配落实和地块如何选择
  环县是国家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植被稀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精准扶贫面广量大。按照国家先期启动25度以上坡耕地非基本农田的政策规定和习总书记关于“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要求,两年来,始终坚持把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为促进国土绿化的抓手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措施,当作贫困农户的一项饭碗工程来抓。任务分配落实上,先在摸清25度坡耕地底子的基础上,将任务重点向生态脆弱乡镇倾斜,将计划全部安排在贫困村,并优先确保精准扶贫户需求,达到通过资金直接补助增加收入,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目的,据统计,11万亩退耕还林中贫困户覆盖面达到了72%。到户面积利用平板电脑现场勾绘、定位和计算,一户一班,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实行无纸化检查验收,改变了传统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方式,提高了面积、地块核实准确率。地块选择上,坚持群众愿意和政府同意两个原则。“群众愿意”就是对于25度以上坡耕地,只要群众愿意退耕,且不影响其口粮田,非基本农田直接纳入退耕计划,基本农田积极衔接国土部门先调后退;“政府同意”是指25度以上基本农田要退耕,退耕后的口粮田保有量必须征得政府同意(人均须达到7亩),25度以下耕地坚决杜绝还林,防治群众因受当前利益驱动而盲目退耕,导致无种粮之地,无粮可吃。
  二、如何选择树种
  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后,国家明确不再划定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农户可以自由选择树种。然而在环县,面对土壤贫瘠、坡陡沟深、极度干旱的自然条件,要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树种选择一度成为群众和林业部门的难题。为了防止种散种乱,没有规模效益的问题产生,2015年新一轮退耕工程实施前,县上就将新一轮退耕还林定位为“既要建设生态,又要发展产业”的战略高度,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有条件和积极性的农户、地块发展苹果、核桃、优质杏、花椒等经济林,培育长远产业,不具备栽植条件地块,针对境内落叶树多、“小老树”多、森林景观差、生态防护效益差等实际,积极建议农户将树种定为油松、樟子松等常青树或针阔、乔灌混交林,治理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
  三、谁来造林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劳力之缺,谁来栽树成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的难题。为了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环县将国家投资的每亩300元造林经费全部拿出来,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主导,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挑选有造林资质、造林经验的专业队承包实施,签订合同,包苗木、包整地、包栽植,保成活,聘请工程监理全程跟踪质量监督,林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督促进度。造林质量经验收达标后,群众只负责后期管护,并全额领取1200元/亩的现金补助。
  四、如何管护
  环县是个半农半牧县,羊畜饲养量大,林牧矛盾比较突出,如何管理好还林成果极为重要。为此,环县在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强化退耕农户自家管护的基础上,2015年8月,结合国有林场改革,增加编制30名,报酬由县级财政全额供给,在全县10个林场成立了10个封山禁牧中队,加上林场护林工人,每队6—8人每天出山巡逻,严查严管羊畜出山偷牧行为。同时,结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和天保公益林项目的实施,按政策规定,统一提取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每村聘请一名兼职农民护林员,专门负责本村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管护。每个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的护林执法大队,巡回检查,对进入退耕还林工程区的羊群予以坚决取缔,严惩在工程区内发生的毁林违法行为。通过这些多管齐下措施的实施,使得新一轮退耕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庆阳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