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印象
环县在陇东的东北部,是黄土高原边缘与大漠的接壤区,是传统的农耕区向牧业区的过度地带。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和降水量远远不足蒸发量一半的生态环境,干旱少雨在这里制造了一座座紧密相连的濯濯童山。
环顾四处山头,哪里多出一簇树木,树木下便会有几声犬吠,几声鸡鸣,那里便是一户人家。大山的怀抱中让你感到大山的沉寂与冷漠,大山的静谧背后掩藏了多少厮杀和鏖战,山间的古道和路端的萧关将这里几千年的历史做了一个很好地总结。一个萧关曾经让多少游牧民族无法轻易叩开中原王朝的大门,也把中原王朝拒在萧关以南。纵观历史,萧关的军事意义与经济价值并存,出萧关便是大漠,之所以为历代兵家所争,所看重的就是萧关东以北的花马池等盐池。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食者之将,人人仰给”,在统治者看来,“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产食盐的盐池便是财富象征,安邦之本。萧关南边的粮茶与北边的畜盐互通有无,无数次繁荣了萧关古道一路的城池,抗战时期萧关的食盐贸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但打破了经济封锁,而且推动了边区经济发展,巩固了红色政权。多年前,萧关以南的平庆泾固和关中地区的农民农闲时从花马池挑回一担食盐便是家里的重要收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在这里的碰撞让这片苍凉的大地变的活泛起来,也有了色彩。
色彩斑斓首先源于大地,广袤贫瘠的大地却没有阻止稼穑的成长,燕麦、糜子、荞麦、谷子、胡麻、高粱等杂粮在这里独占一方天地。勤劳智慧的人们将这些深山出产的杂粮制作出了色、香、味独特的绿色食品。在山大沟深相对封闭以自给自足的环境下,这些杂粮做出的食品和用熏制、腌制等原始方式保存的肉食,以及时令蔬菜丰富了餐桌。相对寒冷的气候下,酒和肉成了御寒最好的食物。酒自然是黄酒,经过加入中药材发酵,密封深藏的黄酒,不但有了黄酒特有的香味,也是舒经活络强身健体的一剂良药。环县的羊肉值得一提,在西北这个盛产羊肉的地方也小有名气,当地特有的黑色山羊和贫瘠盐碱地中生长的地椒草成就了环县羊肉。地椒草性味辛、微寒,羊只长期食用后,肉质香而无膻味。烹制羊肉时将地椒草与其他调味品为伍,不但熬制的羊汤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而且羊肉不膻不腻。曾有人将环县羊肉、东乡手抓、靖远羊肉作为甘肃三大羊肉品牌精心打造向外推荐,使得甘肃羊肉声名大噪。环县人也注册了许多本地羊肉品牌,巧妙运用了清汤、清炖、清蒸等烹饪技巧做出了全羊宴。但无论哪种吃法都把萧关古道的豪壮和热肠表达得淋漓尽致,吃着羊肉喝着黄酒,再伴以杂粮食物下酒,举目是瓦蓝瓦蓝的蓝天,四顾是群山的空旷,侧耳一听悠扬的道情或者信天游从哪个山坳飘出,大有一种生在此间不羡仙的飘逸潇脱之感。
在环县东北部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有一座闻名千年的道教名山,兴隆山又名东老爷山,汇集了元代以来的古建庙观楼阁,深受陕、甘、宁三地信徒膜拜。道情起源于道家打醮作法事,求福禳灾等宗教活动,在环县至今保留着打醮这一祭祀活动,做道场的醮士,是非僧非道的农民,不出家,不修斋。乡邻间遇丧事,他们被请去做道场,收取一定的报酬。宗教在这里的盛行,被聪慧的环县人发扬利用诞生了环县道情这一艺术形式。环县的道情一枝独秀,不但孕育了非物质遗产的道情皮影,而且由此发展形成了甘肃特有的剧种——陇剧。
北风吹过大地雪白,春风拂过大地始绿,远去衡阳的飞雁带走了多少戍边守关将士的哀愁,多少厮杀多少浴血都成为过去。无论是远道而来黄河水,还是山坳中新植的一片绿荫,无论是一座座漂亮的小城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还是资源开发脚步的加快,看到的都是环县人民改善生态,建设幸福家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