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官员:有人宁愿降职也不愿干环保 升迁的很少

21.01.2015  11:01

  2014年12月10日清晨,京津冀地区遭遇雾霾袭扰,在河北廊坊燕郊酒厂公交车站,一群北京上班族在等待公交车。

  李春元(右二)在广场上宣传环保。

  中国兰州网1月21日消息 河北廊坊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出版长篇小说《霾来了》。霾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公,弥漫在小说里的各个角落,而现实源源不断为作者提供创作资源。有处细节看上去颇为夸张——“市区内近期连续发生数起蒙面人借雾霾深夜入室盗窃案”,而李春元称自己正是从现实里获取的灵感。某地前段时间有家工厂被盗走一枚放射源,分管辐射工作的李春元调来监控视频一看,“偷盗的人脸上蒙着面,刚好这天雾霾重,监控画面也雾蒙蒙的,看不清楚”。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地市级环保官员,李春元有两重世界,现实的和虚构的。

  现实中,他是河北廊坊环保局副局长,还是当地分管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官员之一。在这块市区距离北京天安门广场仅40公里的土地上,他成为对空气质量最敏感的人之一。

  虚构的是他笔下的世界。去年,他出版了一部环保小说《霾来了》。在这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人物角色都跟雾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有政府官员,也有生活在霾中的普通人;既有官场中的纠葛,也有普通人的困顿和思考。

  用李春元的话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情节基本上都来源于现实。”

  这部出自环保官员之手,旨在反映和影响现实的虚构作品,在现实维度里制造出热度。在环保圈子里,它一时间炙手可热。因为其中涉及环保官员问责的情节,并再现了这群基层官员的尴尬处境,所以被一些环保官员视为“工作指导手册”。而书里不可避免地描述了雾霾在生活里的种种痕迹,在不少普通读者眼里,它成了兼具专业性和故事化的“防霾生活指南”。

  对李春元来说,建立虚构世界相对容易,他可以自由地编织情节甚至掌控霾的踪迹,这给他带来相当大的成就感。而现实里,这位环保官员深感,跟它的斗争,每前进一步,都要使出浑身解数。

   虚构世界里的精神满足,不能安慰现实里的焦灼情绪,这一时代的环保局长是比较艰难的一代

  小说是需要矛盾和冲突的,即使是业余小说创作者,李春元也懂得这个创作规则。《霾来了》开篇就抛出一个针尖对麦芒的场景。

  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E县环保局局长吕正天正式出场是和胡姓县长的一次争吵。起因是县长想把一笔给环保局治理污染用的预算,挪到给安全生产管理局盖大楼,而吕局长顶了县长这个提议:“污染这么大,霾这么重,咱不能光要政绩不要命了。”

  俩人的矛盾在对话中升级——

  胡县长急了:“吕正天,你快当两年局长啦,雾霾你也没治好,倒是让中央电视台把该你管好的小电镀、小炼油曝光了,这对全县招商引资的形象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啊?”

  “‘十五小’、‘新六小’,国家早明令取缔了,您当5年县长啦,县里怎么落得个‘十五小’久打不绝的结果?您查一查,到底是谁在当托,该由谁负责。”

  “我看就该你吕正天负责!”

  “那你撤了我吧。”

  “那你写辞职报告!”

  按照李春元的情节安排,吕局长被县长“吊”起来了,连家也悄没声儿地搬走了,离开了令他失意的E县。李春元称,小说里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经过他精心设计的,“有很强的寓意”。而小说中吕局长遭遇的不顺,在他看来,正是现实中一些环保局长官场处境的写照。

  李春元从部队转业到廊坊环保局副局长岗位是在2008年。上任后的“第一课”就让他感受到“环保局长真不好当”。那是在一场全国地市级环保局长岗位培训讨论会上,各地环保局长围坐在一起,相互大倒苦水。

  “环保局长经常被问责,环保局长位子坐不稳,等等。”听了这些“苦水”,李春元当时心里凉了半截,“完了完了,进错门儿了”。

  后来,部队宣教工作出身的李春元,就那次培训讨论会上的感受,写了一篇评论《如何看待环保人被问责》。初为环保官员的他意识到,“目前,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的高发期,环保部门的风险越来越大”。

  令小说创作者汗颜的是,一些环保局长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远比故事里的人物更加戏剧化。在媒体追问“地下水变红”的话筒前,河北沧州原环保局局长牵强地给出了一个“水煮红小豆”的解释,招致舆论的嘲笑和炮轰,后来这位“红豆局长”被免了职。而在浙江温州下面的县级市瑞安,环保局长要面对当地企业家带有“挑衅”意味的邀请。一位老板愿意花20万元请他在当地河里“游泳”20分钟。

  在这部环保官员创作的《霾来了》里,无论是正直敢言的年轻环保局长,还是在环保岗位上耕耘30多年的老环保局长,都被作者赋予“奉献担当”的精神品质。这也可以解释他创作这部小说的部分动机——“为优秀的环保局长代言”,当然也包括些许“诉苦”的成分。

  不过,在虚构世界里获取的精神满足,并不能安慰现实里的焦灼情绪。现实经验告诉李春元,在人们早已不避讳谈论环境污染的当下,环保局长这个位置却长期以来像个“烫手的山芋”。

  “地方环保局长两三年一茬儿地换,有的空出来一时半会儿还接不上人。有人宁愿调到边缘科室,甚至降职也不愿意干环保。”身处环保官员圈子里,李春元不乏听到明哲保身的心声。

  而现实的另一面是,环保官员头顶上压着“仕途天花板”,甚至有人说“环保局长是仕途的终点”。李春元翻出一本环保部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内部刊物《新环境》,其中一篇报道里统计了这样一个数据:“20年来,99%的卸任厅局长没能从这一岗位上获得升迁。”

  到了地市以及县市区这一层级,仅河北省,按照李春元的观察,“环保局长提起来的很少,有的也是平级调动”。

  担任过浙江地市环保局长的正处级官员章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这一时代的环保局长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一代。”

  或许他们还要像《霾来了》里的环保局长那样,“需要点儿英雄般的济世情怀,而英雄的命运往往注定既要有豪情,也会有几分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