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环保厅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环评“放管服”改革

25.10.2016  18:1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更好更快地解决环评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提高环评审批效能的办法,2015年甘肃省环保厅安排部署在张掖、庆阳两市环保局率先开展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紧贴实际,精心部署环评审批改革工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的要求,甘肃省环保厅坚持改革方向与新环评法相一致,符合环保部关于“十三五”环评改革的有关精神,紧密结合全省实际,积极推进的环评审批改革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下放权力但不下放责任、精简环节但不放松监管、缩短时限但不降低质量的要求和分区域准入、分类别审批、分层级监管的改革路子,实现了从注重事前审批向全过程监管的转变。

二、稳定实施,认真组织开展环评审批改革试点

2015年,省环保厅印发了《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开始在张掖市、庆阳市开展环评改革试点,进一步探索提高环评审批效能的手段。试点工作的重点在对建设项目实行区域化差别化环保准入管理,建立依法下放、备案、豁免环评审批的制度;区域建设项目环保准入红线制度;可复制的环评阳光审批快线制度;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环评审批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制度等。

在省环保厅的分片指导下,2015年,两市依据《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分别制定了本市的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均在年中通过市政府常务会研究,由市政府印发实施。2016年上半年,省环保厅分别在张掖市、庆阳市召开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人员座谈会,对环评改革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9月12日,又在张掖召开了甘肃省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现场推进会,深入总结了张掖、平凉两市在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并就全省推进环评审批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三、综合施策,环评审批效能明显提升

张掖、庆阳两市环评改革试点工作已明显见效,更加便利和加快提升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效能,其中《中国环境报》已对张掖市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省内外引起了积极反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强化建章立制,保障改革成效。 张掖市配套了审批、服务、监管3大类21项与环评改革相配套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以“1+2+7”(即:市政府印发的1个方案、2个配套制度和环保部门内部制定的7个配套制度和程序)为模式,建立了审批科学,程序简化,流程优化,务实高效的环评审批体系。庆阳市按照全市行业布局特点,建立了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将22个行业的43类项目纳入清单,对纳入清单的项目,发改、工信部门不予立项、核准和备案,环保部门不予受理环评文件。

(二)坚持放管结合,全面提升环评服务水平。 张掖市建设了以“一个平台”、“三大体系”和“六个窗口”为主要内容、覆盖市级及六县(区)的网上审批、网上服务、网上监管系统,覆盖范围广、信息化程度高,初步实现了网上办理和电子化监管的一站式服务目标。项目审批时限均优化在法定时限的50%以内,环评审批时限大大缩短。庆阳市实行项目环评清单式管理,制定了环评分级审批名录、豁免清单和备案清单,通过实行分级审批、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市县环保部门、建设单位及环评机构的责任。较往年同期相比,项目环评审批效率提高了48%,审批时限压缩了76%。

(三)设定环保红线,坚持守护生态环境底线。 张掖、庆阳两市在改革中突出了生态红线意识。庆阳市率先在省内尝试环境承载力战略研究,完成了《甘肃省庆阳市油煤气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战略研究》。通过对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环境承载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将全市划分为特殊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基础性生态保障区、城镇规划区和工业集聚区,设立了“一轴、两片、三点、四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张掖市作为生态保护大市,按照下放权力但不下放责任、精简环节但不放松监管、缩短时限但不降低要求的原则和分区域准入、分类别审批、分层级监管,落实生态保护责任主体,维护好地方生态环境安全。

四、总结经验,全面巩固扩大试点成果。

下一步,甘肃省环保厅将深入分析总结试点经验,在全省推进环评“放管服”改革。 一是 划定环保红线和生态底线,建立环保准入负面清单,有效避免政府和企业投资失误; 二是 优化布局,战略环评先行,规划环评优先,把优化保障发展和优化改善环境质量有机结合同步落地; 三是 建立分区、分类、分层审批监管体系,着力提升环评审批效能; 四是 简政放权和服务管理并重,确保权力既放得下,又接得住、管得好; 五是 优化和简化审批程序,取消审批前置,使审批更加简便省时; 六是 精准配套相关政策,加强能力建设,强化环评服务,积极化解影响环评审批质量的瓶颈; 七是 细化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效能,同步将环评改革内容纳入具体管理制度; 八是 加强过程管理,把强化事后监管与强化服务保障有机结合起来; 九是 从加强资质管理入手,推动落实企业和环评机构的主体责任; 十是 进一步完善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与廉政风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