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路:瓷板画上挥洒西部壮美

19.03.2015  10:46

  王清路作品《雪山下的格桑花》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记者 李辉翻拍

  王清路。本人提供

  “挑灯研墨山水抒,垒炉粘瓷松柏臆。”这是一首订制诗,更像一幅写意画。

  被誉为陇原瓷板画、冰雪画第一人的王清路,从天山一路行至景德镇,并最终让冰雪山水与素瓷胚胎完美结合。

  这种洒脱的创新,让侧重工艺的景德镇瓷板画,在甘肃人心中开始有了新的期待:莫高窟、麦积山、丝绸之路等更多凸显地域性格的元素早日登台亮相。

  -记者 李辉

   远山的呼唤

  3月,惊蛰。

  初见王清路,丝毫不觉得他与艺术相关,精神的短发,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你很难将他与画家对号入座。在兰州市城关区王清路的工作室里,渐渐熟络后,才得知他原来还有一段准军人的经历。

  雪山,是王清路生命经历中一个极具召唤意义的符号。那是去年的一天,他慎重地写上落款后,思绪随着抵达了信封上的收件地址——加拿大。对于这份即将漂洋过海的期许,王清路不知道会对他的决定有何具体的影响,但他还是愿意一试,因为这是老朋友梁立春牵线搭桥的结果。

  王清路对储存在梁立春手机里的雪山图片有着入骨的眷恋,在他过往的体验中,雪线之上的祁连山脉无不呼之欲出。

  1958年,呱呱坠地的他跟随父亲进疆支援大西北,家的对面正是天山上的最高峰——博格达峰。也许正是从小就受到“开门见山”的影响,王清路逐渐形成了耿直从容硬朗的性格,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竟在日后成为陇上冰雪画的第一人。

  因一幅“缘”字而与王清路结识的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杜擂升,初见王清路的雪山作品便产生了很强的沁入感。在他的评价中, “外师造化”和“源承传统”这两个关键词可谓一语中的。

  王清路对此说法也颇为赞同。“现在看来,每一次艺术上的突破都是大自然给的。我只是把他们从心中搬出来。”

  有一个例子,是王清路执意要讲的。采访中,他翻出当瓦工的经历,当时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学会的打土坯、烧砖瓦的手艺,让他对各种石头产生了某种好奇。而这种无名的好奇心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着他走进了篆刻的世界。

  为了搞清楚石头的品性,他跟随地质勘探者去研究甘肃地貌中的各种石头,捡回家后再拿起刻刀缓缓激活岁月途经的脉络,攀沿在断面上的纹理和心中徘徊纠葛的布局便循着刀锋不同力度角度的转动,拨云见日。

  每一次创作都好像在追寻一个真相。用杜擂升的话讲,“这种求索、探视、发现已经成为王清路的一种习惯。”

  一段时间后,对于舞弄石头的不满足,让王清路渴望搬出心中那座令人澎湃的大山,但是,在当时看来,这对于绘画零基础的他,更像是痴人说梦。

  直到1981年,回到兰州的王清路决定迈出迎接梦想的那一步,他要“愚公移山”。

  为此,他多方拜师学艺。有幸师从著名大家周大正、佘国纲、杨志印学习素描知识,又师从杨国光、董吉泉、王巨洲、范有信、范询等学习书法和国画。10年后,考入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的王清路,开始接触系统的美术学习,也就在多年的磨砺和钻研中,王清路心中的远山开始见诸笔端。

  又过了20年。2011年,53岁的王清路自费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绘画。景德镇的实习之旅,让他的人生来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领地。他又琢磨着“搬山”。

   白坯的惊叹

  百度词条中, “瓷板画”给出的解释是: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

  而在王清路的世界里,瓷板画可不是冷冰冰的工艺品,显然就像男人永远难以理解女人分娩所带来的阵痛那样,对一个带着欣赏或者挑剔眼光来等待验收结果的旁观者来说,每一次或重或轻的胎动,与他都是完全绝缘的。

  在人民大学进修期间,由景德镇当地的两名同学当向导,带领王清路等人去实习,让他开了眼界。

  当置身瓷都的王清路手指划过一件件被称为瓷板画的作品时,他被这圆润细腻的瓷感吸引了。进而,令王清路持续着迷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材料的物理性、化学性能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只要不撞击便不会损坏。此外,瓷板画的色彩,无论是釉下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还是釉上粉彩、古彩、墨彩,都不会因日晒水浸而变色,方便收藏。

  王清路对这一切都还没来得及消化殆尽时,同学又讲到了放在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的一组大型瓷板画《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幅瓷板画是景德镇市第一块泼彩巨型瓷板画,也是第一块革命题材瓷板画,尺寸平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的纪录。瓷板白坯制作工艺很难、成功率低,仅一块白坯的价格就要10万元。

  还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发行的世界第一套巨幅瓷板画邮票——《牡丹珍邮瓷板画》,第一次将国花、国家名片(邮票)、国瓷艺术和大师的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艺术收藏品。《牡丹珍邮瓷板画》填补了我国陶瓷艺术邮票的空白,同时也使牡丹珍邮第一次以闻名世界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形式与收藏者见面。

  王清路心头顿时翻滚出无数个惊叹号,他迫不及待地要尝试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这种工艺制作方法保密。

  于是,王清路想到一个破解的方法,化整为零。他找到卖颜料的商家,从他那里咨询如何选料、打粉,从窑工那里打听窑温的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缓慢,每得到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谈话间,王清路拿出一本他当年做的笔记,就窑温控制这块,他根据所见所闻详细绘制了操作面板的电路图,以及在控制温度时,如何按顺序逐一推动操控杆。

  凭着当年烧砖的经验,这个有心的学生乘着其他同学入睡之时,带着他已经画在白瓷坯上的“祁连山冰雪”偷偷潜入烧制间。

  次日早晨,忐忑不安的王清路终于见到了苦心孕育的瓷板画,第一张,竟然是成功的。

  于是,这种兴奋带来的快感让他于次年的暑假再次返回景德镇。

   梦想的起航

  在朋友圈里,大家认为,王清路是以西部原始的野性与壮美为表现手段,气势磅礴,耐人寻味的画家。他以祁连山、昆仑山为表现对象,细到岩石结构、粗到雪海云天,是中国画以写意手法,表现西部冰雪人文风情的开创性艺术家。

  驼背上的丝绸贸易、马背上的民族精神,在王清路看来,这些都让他情有独钟。首试瓷板画成功后,他便将这种浓烈的情感转移至《雪山下的格桑花》中,2014年这部80厘米长40厘米宽的瓷板画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哗然,斩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至此,王清路和他的瓷板画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梁立春知道瓷板画这种艺术品的时间就定格在此。

  “第一次见到它,立刻生出一种感受,整个作品清新雅致又不失大气雄伟。更加出人意料的是雪山的雄壮和瓷器的柔美又完美结合。”

  可王清路心里明白,这部作品其实并不完美。用他的话讲,就是画面中女孩的裙子上部分红釉是被吃掉了。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颜色深浅明暗不统一。

  由此可见,将纸上的艺术原样搬至瓷板,这就像理想遇到现实后大半会催生尴尬一样,并不能令画家随心所欲。“画家只是制作瓷板画工艺流程中的环节之一,经拉坯师、彩釉调制家、窑工等多人合作后,作品才能完成。”

  王清路购置了一台小型的窑炉,因为他自己已经掌握了全套的制作技巧,但是,就算所有流程均由他一人掌控,纸上的效果与瓷板画的效果也是各有千秋。

  “釉色之间会有厮杀,弄不好就会被吃掉,炉子一关,你就什么都决定不了了。等到出炉,五味杂陈。”王清路说,那条红色的裙子就是后来做过釉上的补救的。

  有记载称,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始于明代中期,盛于清朝中期。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备受青睐,成为重要的商品瓷。装饰意味浓厚的瓷板画成为嵌瓷屏风的必选。

  去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展览上,王清路的一个老朋友看到了来自瓷都的瓷板画,“精美自不在话下,但与之前见到的王清路的作品比较,均为传统花鸟山水画法。”于是,这位先前还批评王清路不务正业的朋友,遂即改变了想法,转而力挺。

  目前,王清路有一个梦想,建立甘肃省唯一的陶瓷画院。此事已开始着手筹备。“走过了许多弯路,现在又有许多人对此感兴趣,急需打造一个专业的平台,以此来推动瓷板画事业和培养瓷板画艺术的继承人。”

  外语工作者梁立春,其国外的工作学习的经历让她对此事充满热情。她说:“我不是艺术家,但我愿做文化传承的使者,尽绵薄之力,让地方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为此,她在积极地与国外的朋友联络,让瓷板画有更多亮相的机会。

  王清路也是动了真格。他请来4位景德镇的大师做指导。如今,箭在弦上,他将“瓷板画”这颗种子小心翼翼地种进大西北广袤的土壤,他说,他会与志同道合的瓷板画爱好者一起耕耘,让更多的人瞩目瓷板画所表现出来的丝路文化。